九卷

中醫診斷學 鍼灸學 經穴 中醫學 經絡學 書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ǔ juàn

2 概述

靈樞》爲書名。又稱《靈樞經》。與《黃帝內經素問》合稱《內經》。《九卷》《針經》《九靈》《九虛》均指此書而言。宋·史崧以家藏舊本校刊後,分成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本書主要論述九針經絡臟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診斷、治療等。爲鍼灸學的經典著作,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鍼灸文獻之一[1]

3 流傳版本

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代可能爲《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爲《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於《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鍼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爲《黃帝內經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記亡失”。

黃帝內經靈樞》,亦稱《九卷》、《針經》、《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後,由於長期抄傳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黃帝內經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爲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現的《黃帝內經靈樞傳本(即現存《黃帝內經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黃帝內經靈樞》和《針經》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黃帝內經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爲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黃帝內經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

4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