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殼流痰

中醫耳科 耳郭痰包 常見病方藥治療 中醫常見病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ěr ké liú tán

2 英文參考

phlegmatic nodule of auri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pseudocyst of auri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耳廓流痰又稱耳郭痰包(phlegmatic nodule of auricle;pseudocyst of auricle)。是指發生耳廓部位的流痰,以耳廓局部腫起而皮色不變,按之柔軟,不熱不痛爲特點。

耳廓流痰相當於西醫的耳廓假性囊腫(滲出性軟骨膜炎)[1]

4 疾病科屬

耳科

5 症狀

患者耳郭侷限性腫脹,皮色不變,按之柔軟,不熱不痛,穿刺可抽出淡黃色粘液,抽後腫脹消退,不久便復脹起[2][2]

6 診斷要點

起病較急,耳殼上有腫塊,質軟而無疼痛

腫處皮色不變,按之柔軟無壓痛,穿刺有淡黃色粘液,抽後腫消,但不久又復腫起。

7 需要耳殼流痰相鑑別的疾病

耳殼流痰注意斷耳瘡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相鑑別。斷耳瘡局部有紅、腫、熱、痛、可穿潰,有膿液滲液,耳殼軟骨逐漸腐爛,甚至缺損。

8 辨證分析

耳殼流痰風邪兼挾痰溼上竄耳殼而致。風性輕揚,善攻頭面,且變化迅速,故耳殼突然發病,並有麻木感或癢感。痰濁陰邪,其性凝滯,故其被風邪兼挾上竄耳廓,則在局部結而爲腫,並可有波動感,穿刺可獨得淡黃色液體,因不是邪熱爲患,故腫而膚色不變,無紅腫焮痛。抽吸可使腫塊變小或消失,但不久又復腫如前,皆因病根未除,痰濁內生不止。治療上,宜疏風散邪,核痰散結。若邪毒入侵,火熱壅盛,則以清熱解毒滲溼消腫爲治。

9 辨證治療

9.1 風邪痰溼,上困耳竅

9.1.1 症狀

起病較急,多於睡醒後或偶然發現,多發生耳殼凹面。局部腫起,大小不一,皮色不變。若腫塊較大,則按之如乒乓球,無明顯疼痛,或有微癢、麻脹感。腫物久不自消,穿刺可抽出黃色液體;抽後腫物變小,但可復發。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或見舌苔微膩,脈緩滑。

9.1.2 治法

消痰散結,扶風散邪。

9.1.3 方藥

主方:二陳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處方:法夏12克,陳皮6克,雲苓15克,殭蠶12克,絲瓜絡15克,柴胡10克,丹蔘15克。水煎服。若痰多者,加膽南星12克、瓜蔞仁12克。飲食欠佳者,可加砂仁6克、白朮10克、神曲12克。

10 外治法

無菌操作下,用七號針頭獨出腫物內液體,加壓包紮或用石膏耳廓固定包紮,一週後解除。

無菌操作抽取液體後,用艾條懸灸5分鐘,再加壓包紮。

無菌操作抽出液體後,用酒精消毒過的磁片作異極相對敷貼(即病變局部及耳背對座位置各放一片),並加壓包紮。

11 預防調護

耳廓流痰一般不宜切開引流,以免染毒而轉爲斷耳瘡。即使穿刺抽液,也應嚴格消毒

患者腫塊不宜反覆揉按,以防增加機械性刺激,促使腫塊擴大。

12 參考資料

  1. ^ [1]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耳殼流痰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耳殼流痰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耳殼流痰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耳殼流痰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