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氣滯痰阻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呃逆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e nì ·qì zhì tán zǔ zhèng

2 英文參考

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blockad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呃逆·氣滯痰阻證(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blockade[1])是指氣滯痰阻,胃氣上逆,以呃逆連聲,胸脅脹滿,脘悶食少,噁心噯氣,或腸鳴矢氣,或呼吸不利,頭目昏眩,平時多痰,苔薄膩,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1]

4 呃逆·氣滯痰阻證症狀

呃逆·氣滯痰阻證患者呃逆連聲,胸脅脹滿,脘悶食少,噁心噯氣,或腸鳴矢氣,或呼吸不利,頭目昏眩,平時多痰,苔薄膩,脈弦滑[1]

5 呃逆·氣滯痰阻證的治療

5.1 鍼灸治療

5.1.1 方一

[2]

治法理氣化痰和胃止呃。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俠溪期門太沖

隨證配穴眩暈者,加風池百會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方中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足厥陰原穴太沖募穴期門,以疏調肝之氣機足少陽膽經穴俠溪,以助順氣解鬱之力。

5.1.2 方二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手厥陰心包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痰飲-豐隆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6 關於呃逆

呃逆(hiccough[2][3])爲症狀[4]。見《萬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4]噦逆[5]。《黃帝內經素問》稱噦[5]。金、元多稱咳逆[5]。又稱喫逆喫忒[5]。俗稱打咯忒[5]呃逆是指以胃脘氣上逆,呃呃有聲,聲音短促,持續不能自制爲主要表現的疾病[5]。多因寒涼刺激,飲食過急、過飽,情緒激動,疲勞,呼吸過於深頻等而誘發[6]

呃逆一證,輕重差別極爲明顯[6]。如偶然發作,大都輕淺,常可自,行消失[6]。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給以驚恐,或閉氣不令出入,皆可取效[6]。若持續不斷,則需根據寒熱虛實辨證,及時給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始能漸平[6]。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又每爲病勢轉向危重的一種表現,謂之“土敗胃絕”,預後欠佳,更應加以注意[6]

呃逆可見於西醫的胃肌痙攣、膈肌痙攣神經呃逆,亦可見於危重病證[6]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腸、腹膜、縱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痙攣發生呃逆者,均可參照辨證治療[6]

呃逆現常分爲實證(包括胃寒證胃火證氣滯證氣滯痰阻證等)、虛證(包括脾胃陽虛證脾腎陽虛證胃陰虛證等)進行辨治,詳見呃逆條。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61.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6. ^ [6]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治療呃逆·氣滯痰阻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