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結性冷傷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òng jié xìng lěng shāng

2 概述

局部凍傷全身凍傷凍僵)大多發生於意外事故或戰時,人體接觸冰點以下的低溫,例如在野外遇到暴風雪、陷入冰雪中或工作時不慎受致冷劑(液氮、固體CO2等)損傷等。

3 治療措施

1.急救和復溫 迅速使病人脫離低溫環境和冰凍物體。衣服、鞋襪等連同肢體凍結者,不可勉強卸脫,應用溫水(40℃左右)使冰凍融化後脫下或剪開。立即施行局部或全身的快速復溫,但勿用火爐烘烤。用38~42℃溫水浸泡傷肢或浸浴全身,水量要足夠,水溫要比較穩定,使局部在20分鐘、全身在半小時內復溫。溫水浸泡至肢端轉紅潤、皮溫達36℃左右爲好。浸泡過久會增加組織代謝,反而不利於恢復。浸泡時可輕輕按摩損傷的部分,幫助改善血循環。如病人覺疼痛,可用鎮靜劑或止痛劑。及時的復溫,能減輕局部凍傷和有利於全身凍傷復甦。對心跳呼吸驟停者要施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

2.局部凍傷的治療 Ⅰ°凍傷創面保持清潔乾燥,數日後可治癒。Ⅱ°凍傷經過復溫、消毒後,創面乾燥者可加軟幹紗布包紮;有較大的水泡者,可將泡內液體吸出後,用軟幹紗布包紮,或塗凍傷膏後暴露;創面已感染者先用抗菌藥溼紗布,隨後再用凍傷膏。Ⅲ°、Ⅳ°凍傷多用暴露療法,保持創面清潔乾燥;待壞死組織邊界清楚時予以切除。若出現感染,則應充分引流;對併發溼性壞疽者常需截肢。

Ⅲ°以上凍傷還常需全身治療:①注射破傷風抗毒素。②由於凍傷常繼發肢體血管的改變,如內皮損傷血栓形成血管痙攣或狹窄等,嚴重時加重肢端損傷程度或延遲創面癒合時間,故選用改善血循環藥物。常用的有小分子右旋糖酐、托拉蘇林、罌粟鹼等,也可選用活血化瘀中藥,又可施行交感神經阻滯術。③注射抗生素,或用抗感染中藥(與活血化瘀藥物等合組方劑)。④Ⅲ°、Ⅳ°凍傷病人需要高價營養,包括高熱量、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等。

3.全身凍傷的治療 復溫後首先要防治休克和維護呼吸功能。防治休克主要是補液、選用血管活性藥、除顫等,但須考慮到腦水腫和腎功能不全,故又需選用利尿劑。維護呼吸功能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氧和呼吸興奮劑、防治肺部感染等。其他處理如糾正酸鹼失衡和電解質失衡、維持營養等。全身凍傷常合併局部凍傷,故不可忽視創面處理。

4 病理改變

人體局部接觸冰點以下的低溫時,發生強烈的血管收縮反應;如果接觸時間稍久或溫度很低,則細胞外液甚至連同細胞內液可形成冰晶。冰傷損害主要發生在凍融後,局部血管擴張、充血、滲出以及血栓形成等;組織內冰晶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或直接破壞組織細胞結核,凍融後發生壞死,鄰近組織炎症反應

全身受低溫侵襲時,除了外周血管強烈收縮和寒戰(肌收縮)反應體溫降低由表及裏(中心體溫降低),使心血管、腦和其他器官均受到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可直接致死。

5 臨牀表現

局部凍傷按其損傷深度可分爲4度。在凍融以前,傷處皮膚蒼白、溫度低、麻木刺痛,不易區分其濃度。復溫後不同深度的創面表現有所不同。

Ⅰ°凍傷:傷及表皮層。局部紅腫,有發熱、癢、刺痛感覺(近似輕度凍瘡,但凍傷發病經過較明確)。數日後表皮幹脫而愈,不留瘢痕

Ⅱ°凍傷損傷達真皮層。局部紅腫較明顯,且有水泡形成,水泡內爲血清狀液或稍帶血性。有自覺疼痛,但試驗知覺遲鈍。若無感染,局部可成痂,經2~3周脫痂癒合,少有瘢痕。若併發感染,則創面形成潰瘍,癒合後有瘢痕

Ⅲ°凍傷損傷皮膚全層或深達皮下組織。創面由蒼白變爲黑褐色,試驗知覺消失。其周圍有紅腫、疼痛,可出現血性水泡。若無感染壞死組織乾燥成痂,而後逐漸脫痂 和形成肉芽創面,癒合甚慢而留有瘢痕

Ⅳ°凍傷損傷深達機、骨等組織。局部表現類似Ⅲ°凍傷,即傷處發生壞死、其周圍有炎症反應,常需在處理中確定其深度。容易併發感染而成溼性壞疽;還可因血管病變(內皮損傷血栓形成等)擴展而使壞死加重。治癒後多留有功能障礙或致殘。

全身凍傷開始時有寒戰、蒼白、發紺、疲乏、無力、打呵欠等表現,繼而出現肢體僵硬、幻覺意識模糊甚至昏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終於發生心跳呼吸驟停。病人如能得到搶救,其心跳呼吸雖可恢復,但常有心室纖顫、低血壓休克等;呼吸道分泌物多或發生肺水腫尿量少或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其他器官也可發生功能障礙。

6 預防

在寒冷條件下的工作人員和部隊,均需用相應的防寒裝備。個人需做到“三防”:①防寒:衣着鬆軟厚而不透風,儘可能減少暴露在低溫的體表面積(用手套、口罩、耳罩或頭罩等),外露的體表上適當塗抹油脂,等等,②防溼:保持衣着、鞋襪等乾燥,沾溼者及時更換;治療汗足(如用5%甲醛液、5%硼酸粉、15%枯礬粉等)。③防靜:在嚴寒環境中要適當活動,避免久站或蹲地不動。進入低溫環境工作以前,可進適量高熱量飲食;但不宜飲酒,因爲飲酒後常不注意防寒,而且可能增加散熱。預計可能遭遇酷寒(如進入高海撥或高緯度地區)的人員,應事先鍛鍊身體耐寒能力,如行冷水浴、冰上運動等。預防凍傷事故的措施,還涉及野外工作、執勤中的通訊設置、基地的交通運輸工具(如直升飛機)等。總之,有了充分的防凍準備,雖進入高寒地區和環境,仍能預防凍傷發生

治療凍結性冷傷的穴位

查看更多

凍結性冷傷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