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疔

中醫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dīng

2 英文參考

white fur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白疔爲病名[1]。《外科圖說》卷三:“白疔者,根在肺,起於右鼻。”面疔的一種[1]白疔又名肺疔,生於手太陰肺經循行部位,尤多見於手大指,其色白,且伴有發熱咳嗽[2]。治宜清瀉肺熱,服瀉白散解毒之品[2]

參見疔瘡疔瘡瘡瘍的一種,又名丁瘡丁腫疔腫疔毒疵瘡[3]。《外科精義》捲上:“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而得名[3]。或因飲食不節或不潔,或外感風邪火毒,或外傷感毒而發;多發於顏面,其次爲四肢軀幹[3]。發病急,變化快,初起如粟,堅硬根深,繼則焮紅發熱,腫勢漸增,疼痛劇烈,待膿潰疔根出,則腫消痛止而愈,若處理不當,或熱毒太盛,易致走黃[3]內治清熱解毒,服五味消毒飲消疔簡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黃連解毒湯解毒大青湯;若潰後餘毒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蔘清神湯,若出膿之時氣虛者,宜服內託安神散[3]外治煙油膏(旱菸管油)厚敷疔瘡四周,留頭,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豬膽汁與雄黃、京墨、薑汁混合外敷疔瘡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搗爛用飯和爲餅貼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黃連軟膏玉露膏等;若成膿則可用五五丹八將丹撒瘡口,以提膿去腐(面部忌用升丹製劑),腐去則用生肌玉紅膏生肌散以收口[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9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