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α1 -kàng yí dàn bái méi quē fá zhèng

2 概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血中抗蛋白酶成份-α1-抗胰蛋白酶(簡稱α1-AT)缺乏引起的一種先天代謝病,通過常染色體遺傳。臨牀特點爲新生兒肝炎,嬰幼兒和成人的肝硬化肝癌肺氣腫等。

3 治療措施

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因而最好的辦法是避免α1-AT缺乏症的發生。父母爲Pizz雜合子,其子女有225%的可能出現Pizz表型,在15~17周胎齡時,直接取胎兒臍血作Pizz表型分析,對具有發病危險的胎兒終止妊娠有肯定的價值,對α1-AT缺乏症患者,較有前途的治療方法是:①肝臟移植;②利用遺傳工程的方法患者植入Z基因,以使其產生α1-AT;③基因重組

4 病機

蛋白電泳時α1-AT位於α1球蛋白帶內,α1-AT爲一種肝臟合成的糖蛋白,半衰期約4~5日。血清中有對胰蛋白酶活性起抑制作用的物質,其中α1-AT起90%的作用。除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外,α1-AT還可抑制糜蛋白酶凝血因子Ⅻ輔助因子及中性粒細胞的中性蛋白水解酶作用。α1-AT存在於淚液、十二指腸液、唾液鼻腔分泌物、腦脊液、肺分泌物及乳汁中,羊水中α1-AT濃度相當於血清的10%,炎症刺激腫瘤妊娠或用雌激素治療可使血清α1-AT濃度增加2~3倍,但這些刺激對α1-AT缺乏症患者則幾乎無效。

正常人體內常存在外源性和內源性蛋白酶,如細菌毒素白細胞崩解出的蛋白酶肝臟及其他臟器有破壞作用,α1-AT可拮抗這些酶類,以維持組織細胞的完整性,α1-AT缺乏時,這些酶均可侵蝕肝細胞,尤其是新生兒腸腔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大分子物質進入血液更多,α1-AT缺乏的嬰兒肝臟更易受損害。此外,α1-AT還具有調節免疫應答、影響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清除、補體激活以及炎症反應作用,並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纖溶發生。α1-AT缺乏時上述機體平衡的機制失調,導致組織損傷

5 病理改變

肝臟病理特徵是在小葉周圍的肝細胞內有圓形或卵圓形的沉積物,該沉積物直徑爲1~40μm,這些球狀物隨年齡增長而增大,隨嬰兒成熟更易看清,HE染色在肝細胞漿內呈嗜伊紅染色,用澱粉酶處理後PAS染色分辨最清楚。

免疫熒光法和免疫細胞學示沉積包涵體爲α1-AT,此包含物在純合子也可看到。此類包涵物的密度和範圍與有無肝病表現似無確切關係,但無該包涵體沉積則無肝病發生,說明該包涵體在該病發病機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電鏡下可見肝細胞內擴張的粗麪內質網內含特徵的形態不一的沉積物,而高爾基體內則無此沉積物,沉積物的量個體差異很大,膽管細胞內也可見到。另外,肝細胞內還可見糖原、空泡、脂褐素及膽汁淤積。

Pizz表型的新生兒,如由於α1-AT缺乏而伴有膽汁鬱積性黃疸肝臟有如下三種病理表現:

一、肝細胞損傷

特點是肝細胞腫大,相對炎性細胞浸潤輕,且多爲單核細胞浸潤,可伴或不伴有肝纖維化,可有淤膽,但門脈區無膽栓形成。

二、門脈性肝纖維化和膽道增生

有廣泛的門脈區纖維化,甚至類似肝硬化的表現,有明顯的膽小管增生,6個月前黃疸消退,但肝、脾進行性腫大、變硬,以後有2例出現了門脈高壓,但該類患者肝外膽管無異常。

三、小膽管發育不良

結構正常,有輕微肝細胞損傷,門區僅輕微纖維化,但膽管數明顯減少,膽汁淤積散佈在肝小葉內,臨牀經過爲進行性黃疸,伴有瘙癢和高膽固醇血癥。

6 臨牀表現

在出生後第一週可有膽汁淤積性黃疸大便不着色、尿色深。體檢可發現肝腫大生化指標有梗阻性黃疸的指徵,2~4個月時黃疸往往消失,在2歲以後可現肝硬化

在成年人,大多數α1-AT缺乏症患者以突出的門脈高壓症爲首發表現,患者常死於上消化道出血和/或肝昏迷,常發生肺氣腫。男性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病率高於女性。

由α1-AT缺乏導致肝硬化患者肝臟腫瘤發病率很高,以起源於肝細胞者居多,部分起源於膽管。

治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