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清 沈金鰲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附錄李氏大法

李曰。陰陽病者爲虛。不病者爲實。表病裏和。則邪出於外而爲陽虛陰盛。故發表不遠熱。而用辛甘之劑。所以扶陽也。裏病表和。則邪入於內而爲陰虛陽盛。故攻裏不遠寒。而用辛苦之藥。所以扶陰也。若陰經自受寒邪。則爲髒病。設陰陽氣將脫。急宜辛熱回陽抑陰。故曰。桂枝下嚥。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醫殺之耳。此汗下之樞機。汗、吐、下、溫、解五法。各有不同。汗。有大汗發表。微汗解肌。以別重輕。下。有急下。少與微和。滲利以釐清濁。吐。有宣湧探引。或只寬利而不敢吐者。溫。有兼補者。和解。則一而已。或曰。傳寒無補法熱氣得補復盛。更復下之。是重困也。惟虛煩裏寒陰症。不在此例。得中者立法動中肯綮。太過者粗工猛進。不及者中工從緩從輕。凡傷寒汗下藥。一服中病即止。不必盡劑。與雜病不同。傷寒不過汗吐下三症。若用之得當。有何傳變。全在醫者精以審處之耳。有暫補法。凡尺寸遲弱。血少也。不問風寒初症雜症。俱忌汗吐下。宜先以小建中湯。或黃建中湯救之。脈如素實者。小柴胡湯亦可。俟脈不遲。方可施用。傷寒題目未定之時。不知有無風溼勞役痰食等項相兼。似是而非。最宜詳辨。故不知者寧可不治。班固有言曰。有病不治得中醫。倘一藥之誤。悔將何及。有不可吐者。膈上寒飲乾嘔少陰病也。四肢冷。胃虧也。脈微。下虛也。誤吐內煩損傷元氣。遂致不救者有之。若應吐而反溫之。則毒氣鬱結於胃而爲發狂等症。鰲按。樓氏溫法。李氏補法。必精審詳確。如果病屬三陰。爲必當溫。且果初病脈弱。爲有可補者方可根據法治之。不然。誤溫誤補。爲害不淺。故特表出。閱者宜致思焉。毋徒一例視之。遂昧焉以爲成法而用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