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疽

疔瘡 中醫學 中醫外科學 手足疔瘡 中醫病證名 瘡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ǒu jū

2 英文參考

carbuncle on dorsum man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humb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手疽爲病名[1]。出《瘍科選粹》卷四。可見《瘍科選粹》所指之手疽,泛指手部癰疽[1]

4 大指發癰疽·手疽

手疽指手大指發癰疽[1]。證治同調疽

5 手背發癰疽、無頭漫腫、聚毒成瘡·手疽

手疽指兩手背發癰疽、無頭漫腫、聚毒成瘡[1]。證治同見手發背[1]。又名手背發手背毒手疣手背疔,俗名蜘蛛背[2]。出《瘍醫準繩》卷三。此證生於手背中渚液門二穴[2]。屬手三陽經,由風火與溼凝滯而成[2]。初起形如芒刺,漸覺疼痛,若高腫紅活,掀熱潰速者爲癰;若漫腫堅硬,無紅無熱,潰遲者爲疽[2]。凡潰後筋骨露者難愈[2]。宜服活命飲黃芩黃連山梔桔梗升麻;有表證羌活散汗之;有裏證內疏黃連湯清之[2]。外用梧桐葉紫花地丁等分研細末調敷,或用柿根膏外敷[2]。屬手背部急性化膿性感染[2]

6 腕癰手屈之處結毒·手疽

手疽腕癰手屈之處結毒[2]。證治同腕癰[2]。又名手腕癰手屈發手牛押屈龜毒鼓槌風、手腕疽[3]。出《證治準繩·瘍醫》卷三。由三陽經風火凝結而成[3]。患處高腫紅赤作痛,腕部活動受限,易膿,易潰爲順,宜內服荊防敗毒散,外敷洪寶膏,潰後提膿去腐,按潰瘍治療;若患處遷延日久,不成膿,不潰爛,或漫腫平塌,或潰而露筋骨,膿稀薄爲逆,難於收功,多轉爲疽,按無頭疽治,內服補託之劑,外用去腐生肌[3]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5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