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頭疽

無頭疽 中醫學 中醫病名 中醫外科學 瘡瘍 中醫診斷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ú tóu jū

2 英文參考

deep carbuncl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eadless absces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and arthr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deep absces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無頭疽(headless abscess;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and arthritis)爲病名[1]。是指發生骨骼關節間的化膿性疾病[2]。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氣滯而釀成[2]無頭疽能形成瘻管;如發於長骨者多損骨;發生關節的,易造成畸形

外科證治全書》雲:“陰疽之形,皆闊大一根盤堅硬,皮色不變,或痛或不痛,爲外科最險之症。”

臨牀上常見的附骨疽環跳疽無頭疽的代表性疾病。

無頭疽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2]

4 無頭疽病因病機

無頭疽是發於筋骨之間或肌肉深部的陰性瘡瘍[2]。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氣滯而釀成[2]

5 無頭疽症狀

患部漫腫無頭,皮色晦黯[2]。病程多纏綿,甚至傷筋爛骨,難潰難斂[2]患者多因之而虛寒體弱[2]

6 無頭疽分類

無頭疽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種病證[2]

6.1 流痰

流痰爲骨關節慢性破壞性疾病兼有膿腫[3]。本病變在破壞過程中,少有新骨形成,當膿腫形成後可以流竄,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痰[3]。爲無頭疽的一種,相當於骨與關節結核[3]。多發於兒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結核病史[3]。發病部位以脊椎髖關節爲多,次爲膝、踝、肩、肘、腕關節[3]。故因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龜背痰鶴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雞胸痰附骨痰腎俞虛痰環跳流痰等名稱[3]

6.1.1 病因病機

流痰病因多爲先天不足,或久病腎陰虧損,骨髓不充,外邪乘虛而入,痰濁凝聚;或跌僕損傷氣血不和而誘發[3]

6.1.2 症狀

病初局部酸脹微腫,不紅、不熱、不痛;久則漫腫疼痛成膿,周圍肌肉萎縮後期由於陰虧火旺,可有午後潮熱盜汗、身困無力、食少、潰流清稀膿液及敗絮樣物,久則瘡口凹陷,周圍色紫,形成竇道,不易收口[3]

6.1.3 治療

治療初宜補肝腎、溫經化痰爲主,用陽和湯小金丹之類;中期扶正託毒;後期瘡潰膿成,難於收口,當重扶正[3]氣血虧損者,用人蔘養榮湯;若陰虛火旺者,用大補陰丸之類;若竇道形成,應配合外用七仙條千金散粘附藥線插入管內[3]。亦可採用手術治療[3]

6.2 肩疽

肩疽又名疵癰丁疽[4]。肩中廉(肩峯中部)名肩中疽;生於肩前廉(肩峯前側),名乾疽;生於肩後廉(肩峯後側),名過肩疽[4]

6.2.1 病因病機

肩疽多因風熱鬱結,或負重所傷,瘀血凝結而發[4]

6.2.2 症狀

患處若高腫紅活,焮熱速潰者爲順;若平塌堅硬,不紅不熱,成膿者爲險;若腫痛連及臂胛,口噤寒戰疼痛不欲食,二便不調者逆[4]

6.2.3 治療

治宜隨證加用引經藥,初起有表證者,俱宜荊防敗毒散汗之;有裏熱證者,內疏黃連湯下之;汗下之後,腫痛不退,膿勢將成,宜用托里透膿湯,膿成宜切開引流,潰後外治潰瘍[4]

6.3 附骨癰

6.3.1 病因病機

《諸源候論》卷三十二:“附骨癰,亦由體盛熱而當風取涼,風冷入於肌肉,與熱氣相搏,伏結近骨成癰。其狀無頭,但腫痛而闊,其皮薄澤,謂之附骨癰也。”附骨癰邪氣深入,結於骨而發[5]

6.3.2 症狀

附骨癰初起病勢急驟,全身不適、倦怠,繼而寒戰高熱、汗出而熱不減,食少、苔黃膩、質紅,脈滑數,甚則噁心嘔吐,患處疼痛如錐,色紅、腫脹、焮熱、拒按活動受限[5]。類似急性化膿性骨髓炎[5]

6.3.3 治療

初期膿未成者,以消爲主,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方選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等,局部外貼金黃散,或雙柏散;若膿已成而未潰,應以託爲主,宜托里透膿,方選托里消毒飲加減,局部切開排膿,或採用其他方法施治[5]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97.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6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