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放射治療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guǎn ái de fàng shè zhì liáo

3 適應

3.1 1.根治性放射治療

全身狀況中等以上,能進半流質或順利進流質飲食,無鎖骨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無氣管侵犯、無聲帶麻痹,病竈長度<10cm、無穿孔X線徵象、無顯著胸背痛、無內科禁忌證者,以及食管癌術後局部復發或縱隔淋巴結轉移,或術後殘端有腫瘤殘存者均可行根治性放射治療。

3.2 2.姑息性放射治療

全身狀況較好,但局部病竈廣泛,長度>10cm,有食管旁或縱隔淋巴結轉移或有聲帶麻痹,有氣管受侵或受壓但未穿透氣管者;有明顯胸背部沉重、疼痛感但無穿孔症狀體徵者;有鎖骨淋巴結轉移或膈下胃左血管淋巴結轉移,爲緩解食管梗阻,改善進食困難,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並延長生存期,可進行姑息性放射治療。

姑息性和根治性放射治療之間,除非已存在遠處轉移、嚴重併發症以及全身衰竭者,二者並無絕對界限。對開始計劃姑息放射治療者,根據病竈消退情況和患者耐受能力,療效顯著者應及時調整治療計劃,儘可能給予足量放射治療,爭取達到根治

4 禁忌

食管癌放射治療的絕對禁忌證很少。如明顯惡病質、已有食管瘻,已有縱隔炎或縱隔膿腫食管有大量出血,可考慮列入禁忌證。

5 準備

1.術前向患者說明治療的目的和治療效果,交待注意事項,以獲得病人的積極配合。

2.常規檢查血象,出凝血時間

3.給予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

6 方法

食管癌淋巴引流缺乏明顯的節段性,其引流方向主要是向上、向下。食管的上2/3主要是向上,下1/3是向下。如胸上段食管癌,上縱隔及鎖骨淋巴結轉移率爲30%左右;胸下段食管癌,膈下胃左血管淋巴結轉移率可達50%~80%。食管放射治療分爲體外照射和腔內照射,體外照射爲目前食管癌放射治療最主要的照射方法

6.1 1.體外照射

(1)放射源:選擇高能X射線60Co γ射線均可,對頸段食管癌前野也可加用合適能量電子線照射。

(2)照射範圍:根據食管影像學表現,首先確定靶區(一般在模擬機下透視定位,若尚未配備模擬機的單位,可選用其他方法),射野上下兩端要超出病變3~5cm,照射野寬度根據食管組織陰影或CT掃描食管外侵程度而定,一般前野寬度6~8cm,後斜野寬度5~7cm,有條件的單位,可做治療計劃並透視定位以保證脊髓受量不超過其脊髓耐受劑量,同時保證靶區內的必要劑量

(3)照射野數:根據治療計劃設定照射野的大小、數目、各野的權重,力求腫瘤受到均勻照射,並最大限度保護周圍正常組織。一般以三野照射爲宜,即前一垂直野,後背兩斜野避開脊髓

(4)常規分割方式和照射劑量:根治性放射治療腫瘤劑量爲50~70Gy/25~38次/5~7.5周,此爲常規分割方式。

(5)非常規分割方式:目前一般採用常規照射,腫瘤劑量30~42Gy/15~23次/3~5周,具體操作爲每次1.8~2Gy,每日1次,每週5次,然後給予後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療,具體操作爲每次1.5Gy,每日2次,兩次之間間隔至少6h,每週10次,劑量爲30Gy。總劑量爲60~70Gy。高齡、全身狀況差、晚期病例亦可沿用此種方式。此外,還可採用連續超分割、連續加速超分割等多種非常規分割方式。

6.2 2.食管癌腔內照射

腔內照射特點是放射源表面劑量高,隨着深度增加劑量急劇下降,劑量分佈很不均勻,此治療方式主要用於足量外照射後有殘留病竈者,或外照射後近期內局部復發及進食困難者,爲緩解進食梗阻而行姑息放射治療。腔內照射不能代替外照射作爲食管癌標準常規治療,它只能是外照射的輔助和補充。參考點一般設在距源中心10mm處(8~12mm),腔內照射的總劑量爲參考點處以不超過15Gy爲好,可分2~3次。

6.3 3.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及IMRT食管癌

是目前能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有希望的方法,國內外均在試行。根據CT掃描勾畫腫瘤靶區,進行三維圖像重建,給予精確計劃設計,採用共面多野或非共面多野照射,此種照射方式的分割劑量及總劑量、照射總療程時間、脊髓耐受量、兩肺的保護價值等,目前正在研究中。採用此種技術,腫瘤靶區的勾畫顯得更爲重要,最好以常規分割、常用的超分割方式爲好,少用單次超大劑量大分割方式。此種技術也可作爲常規放射治療技術後期的補充照射。

7 注意事項

1.食管癌放射治療療效  影響食管癌放射治療療效的因素很多,腫瘤侵犯食管壁的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是最重要的。其他因素可有: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原發部位、X線病理分型、有無貧血、治療結束時X線表現、腫瘤本身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以及放射總劑量等。進行放射治療的食管癌患者大多爲估計手術無法切除,有手術禁忌證或本人拒絕手術者,放射治療時病竈>5cm者佔95%以上。對於中晚期食管癌放射治療效果也較差,即使根治放射治療後,5年生存率一般爲5%~10%。

2.放射反應、併發症和後遺症

(1)放射性食管炎:一般在放射治療劑量達20Gy以後,可出現下嚥困難,下嚥疼痛胸骨疼痛

(2)放射性氣管炎氣管受照射劑量達20Gy以後,即可出現氣管炎反應,產生咳嗽,多爲乾咳無痰,氣管受量70Gy/30~35次/8周,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氣管狹窄,多在治療4~6個月以後發生

(3)食管穿孔食管瘻及大出血:因腫瘤外侵,侵及周圍器官血管,放射治療中或放射治療後腫瘤退縮明顯,而出現嚴重併發症如穿孔出血食管瘻是難以完全避免的,這並非放射治療劑量超量所致,食管出血絕大多數爲突發性和致死性的。

(4)放射性肋骨損傷:因後斜野照射時射野內包括肋骨,骨吸收放射線可引起療後出現放射性肋骨骨折,多數爲幾根肋骨同時或不同時骨折,與個體敏感性有關。

(5)放射性肺炎:隨着放射治療技術的改進,放射性肺炎已明顯減少,但近幾年放化療同期或序貫應用,使放射性肺炎發生率有所增加。放射性肺炎多數無明顯臨牀症狀,隨着CT的日益普及,無症狀放射性肺炎後期的肺纖維化的檢出率將會明顯上升。

(6)放射性脊髓炎:模擬機下定位能夠清楚地避開脊髓,放射性脊髓炎發生率爲0.8%~3.5%,應嚴格控制脊髓受量在耐受劑量範圍內。個體放射敏感性高者,脊髓劑量低於耐受劑量也可能發生放射性脊髓炎

(7)放射性食管狹窄:放射治療後腫瘤病竈消失,但因局部纖維化、瘢痕形成,在原病變處及照射野內形成食管管腔狹窄,管壁僵硬,從而影響進食,放射性食管狹窄的發生往往與放射治療前食管癌浸潤程度有關,再程放射治療和腔內放射治療將會增加放射性食管狹窄的發生率。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