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腹脹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āng hán fù zhàng

2 英文參考

abdominal distention with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傷寒腹脹爲病證名[1]。指傷寒病邪傳裏所致的腹脹[1]。又分熱結膀胱腹脹,及陽明胃實腹脹,血蓄腹脹[1]。《症因脈治·腫脹總論》:“傷寒腹脹之症,惡寒發熱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此熱結膀胱之症。若裏熱惡寒自汗大便煩滿燥實,此陽明胃實腹脹之症,若腹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脹之症也。”多因表邪不解,內傳膀胱,或熱結或血蓄下焦所致[1]。治宜逐瘀、利水、攻下爲主[1]。如熱邪入裏,腹脹滿,脈沉數,大便結者,宜承氣湯;若寒熱者,大柴胡湯[1]。若熱結膀胱腹脹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羌活木通湯調六一散[1]。若腹脹小便利,大便黑,宜桃仁承氣湯[1]

參見腹脹胃實腹脹蓄血腹脹熱結膀胱腹脹

腹脹症狀[2]。出《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髒論》。一作腹𪽪[2]。指腹部脹滿不適,或腹部脹大[2]。《諸病源候論·腹脹候》:“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壅,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張氏醫通·腹滿》:“腹脹諸證,雖屬寒者多,屬熱者少,然世治脹,喜用辛溫散氣之藥……有氣虛不能裹血,血散作脹,必其人大便不堅,或時結時溏,溏則稍減,結則漸加,小便清利,甚則渾白如泔,其脈緩大而滯,氣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宜四君子去白朮木香澤瀉當歸芍藥,以固其氣中之血。有血虛不能斂氣,氣散作脹,必其人煩熱便燥,小便黃數,其脈浮數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宜四物湯地黃黃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氣。外因六氣成脹,藿香正氣散內因七情成脹,沉香降氣散。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滴,局方七氣湯濁氣在上,則生膜脹,生薑瀉心湯木香厚朴。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谷而脹,附子理中湯腎臟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濟生腎氣丸。”食積蟲積痰飲等亦可導致腹脹[2]

胃實腹脹爲病證名[3]傷寒腹脹之一[3]。見《症因脈治·腫脹總論》。由指表邪已解,腸胃實熱所致[3]。症見裏熱惡寒自汗大便煩滿燥實等[3]

蓄血腹脹爲病證名[4]傷寒腹脹之一[4]。見《症因脈治·腫脹總論》。由表邪已解,血蓄下焦所致[4]。症見腹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色黑[4]

熱結膀胱腹脹爲病證名[5]傷寒腹脹之一[5]。見《症因脈治·腫脹總論》。由傷寒表邪不解,內傳膀胱所致[5]。症見惡寒發熱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等[5]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3.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8.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16.

治療傷寒腹脹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