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瀉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ǔ mí xiè

2 概述

乳糜瀉(Celiac disease ,celiac sprue)是患者對麩質(麥膠)不耐受引起小腸粘膜病變爲特徵的一種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又稱麥膠性腸病(glutenous enteropathy)、非熱帶口炎性乳糜瀉(nontropical spure)、特發性脂肪瀉(idiopathic sprue)。本病在西方人羣發病率約0.03%,我國則少見。

3 病因病理病機

病因及發病機

一、麥膠的致病作用 最初注意患者症狀與進食麪粉製品有關,停止麪食,症狀緩解,因而提出麥膠可能是致病因素。麥粉含有10-15%的麥膠(gluten),被分解後產物爲麥膠蛋白(gliadin)及麥谷蛋白(glutinen)。麥膠蛋白爲分子量15.000的多肽,對腸粘膜有毒性,如進一步水解,毒性消失。正常人小腸粘膜細胞分解麥膠蛋白的多肽酶,使其分解爲更小分子的無毒物質。但在活動乳糜瀉患者,腸粘膜該酶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分解麥膠蛋白故引起小腸粘膜病變。

除考慮麥膠對腸粘膜的直接毒性外,還認爲有免疫機制參與。用免疫熒光法證實活動乳糜瀉患者血液小腸分泌物及糞便中均有抗麥膠蛋白抗體(IgA)。攝入麥膠(抗原)後與抗體在腸粘膜細胞中起反應,引起粘膜病理變化。停止攝入麥粉類食物3-6個月後,該抗體可以消失。

二、遺傳因素 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攣生兄弟的發病爲16%,一卵雙生者可達75%,因遺傳關係腸粘膜缺少麥膠蛋白分解酶;另外遺傳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對麥膠產生過敏反應

病理

主要病理改變在空腸粘膜,絨毛縮短、增粗、萎縮變平;上皮細胞變性爲低立方形,電鏡下見微絨毛(刷緣)融合、模糊、分段、固有層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腸粘膜細胞中的雙糖酶、二肽酶(dipeptidase)及脂酶(esterase)減少,腸液分泌減少。因而影響小腸消化吸收功能,出現脂肪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