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áng guǒ

2 全國中草藥彙編》:杧果

2.1 拼音名

Mánɡ Guǒ

2.2 別名

馬蒙、莽果、麻蒙果

2.3 來源

漆樹科杧果屬植物杧果Mangifera indica L.,以果、果核、葉入藥。全年採葉,夏秋採果,鮮用或曬乾

2.4 性味

酸、甘,平。

2.5 功能主治

果、果核:止咳健胃行氣。用於咳嗽,食慾不振,睾丸炎壞血病

葉:止癢。外用治溼疹瘙癢。

2.6 用法用量

核0.3~1兩;外用適量,鮮葉煎水洗患處。

2.7 注意

(1)有謂果皮峻瀉,利尿殺蟲;可治便祕小便不利。樹幹二重皮治腹股溝腫痛。

2.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杧果

3.1 出處

出自《嶺南採藥錄》。

3.2 拼音名

Mánɡ Guǒ

3.3 英文名

Mango

3.4 別名

(艹奄)羅果、香蓋、望果、蜜望、沙果梨、蜜望子、莽果、檬果、芒果、馬蒙、抹猛果。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漆樹科植物杧果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ngifera indica L.[M.austroyunnanensis Hu]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摘果實,鮮用或曬乾

3.6 形態

杧果 常綠大喬木,高10-20m。樹皮灰褐色,小枝褐色,無毛。單葉王生,聚生枝頂;葉柄長2-6cm;葉形大小變化較大,薄革質,通常爲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2-30cm,寬3.5-6.5cm,先端漸尖、長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皺波狀,無毛,葉面略具光澤;側脈20-25對,斜升,兩面突起,網脈不顯。圓錐花序長20-25cm,多花密集,有柔毛;花小,雜性,黃色或淡黃色;萼片5,卵狀披針形,長2.5-3mm,寬約1.5mm,有柔毛;花瓣5,長約爲萼的2倍;花盤肉質,5淺裂;雄蕊5,僅1枚發育,長約2.5mm,花葯卵圓形;花絲極短;子房斜卵形,徑約1.5mm,無毛,花柱近頂生,長約2.5mm。核果橢圓形或腎形,徽扁,長5-10cm,寬3-4.5cm,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肥厚,鮮黃色,味甜,果核堅硬。花期3-4月,果期7-8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350m的山坡、河谷或曠野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3.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熱帶氣候,對溫度、溼度及光照要求都比較嚴格,冬季要求比較溫暖,春季適當高溫乾旱,夏季光照充足,秋季雨水均勻。對土壤選擇不嚴,但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土爲宜。

栽培技術 用嫁接繁殖。作砧木用的種子多爲本地上杧,也有用桃葉杧的。種子從鮮果取出,播前須進行剝殼或剪殼處理,然後經沙牀催芽,待種子萌發後,即可移入苗圃育苗,按行株距25cm×20cm播種,或營養袋(20cm×15cm)育苗。當苗木生長主幹直徑0.8cm以上時便可進行嫁接。從優良品種的母樹上選取生長充實,胞芽飽滿的1-2年生枝條作接穗,用補芽接法。嫁接苗抽梢2-3次以上便可在翌春4-5月出圃定植。種植密度行株距可採用5m×4m、5m×5m、6m×5m,1hm2植300-450株。

田間管理 幼樹的施肥主要是滿足枝梢生長初擴大樹冠,磷肥的施用量大於或等於氮肥。隨着樹齡增長,磷肥的比例逐漸減少。結果樹施肥要平衡植株生長與結果的營養矛盾。根據開花結果的需要增加鉀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果實產量和品質。

整形修剪的樹形有:自然形、自然扇形和疏散分層形。

病蟲害防治 炭疽病,潮溼多雨的天氣病菌容易蔓延,用1:1:100至3:3:100的波爾多液或100o倍的50%甲基託布津液噴射。白粉病,主要危害嫩梢、花穗和幼果,噴0.4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流膠病,作業中要防止果樹創傷,已發病的塗上託布津或多菌靈。葉斑病,主要危害老葉,用1:1:100波爾多液或1500倍的百菌清液噴射。杧果尾夜蛾,用800-1000倍液敵百蟲、50%磷胺,每隔7-10dl次,連噴2-3次。

3.9 化學成份

果實中含內消肌醇(meso-inositol),葡萄糖(glucose),異戊醇(isoamyl alcohol),a-蒎烯(a-pinene),月桂烯(myrcene),β一派烯(β-pinene),檸檬烯(limonene),小茴香酮(fen-chone),杧果酮酸(mangiferonic acid),異杧果醇酸(isomangif-erolic acid),阿波酮酸(ambonic acid),阿波醇酸(ambol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間雙沒食子酸(m-digallic acid),沒食子鞣質(gallotannin),槲皮素(quercet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杧果甙(mangiferin),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β-胡蘿蔔素(β-carotene),堇黃質(violaxanthin)。還含硫胺素(thiamine),核黃素(riboflavine),葉酸(folic acid)等。帶皮果實含糖、蛋白質粗纖維維生素C(vitamin C)。果汁中含蔗糖(sucrose),葡萄糖果糖(fructose)等。未成熟果實中含葡聚糖(glucan),阿聚精(arabinan),聚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an)。杧果幹含酒石酸(tartaric acid),檸檬酸(citric acid),草酸(oxalic acid),葡萄糖

3.10 藥理作用

成熟果實及樹皮、莖能抑制化膿球菌大腸桿菌;但也有報告在實驗室中無抗瘧或抗菌作用者。有報道食過量杧果可引起腎炎者。其樹膠-樹脂在醫療上之用途如阿拉伯樹膠

3.11 性味

甘;酸;微寒

3.12 歸經

胃;脾;膀胱腎經

3.13 功能主治

益胃生津止嘔止咳。主口渴嘔吐;食少;咳嗽

3.14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作食品。

3.15 注意

開寶本草》:動風氣天行病後及飽食後俱不可食之,又不可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

3.16 各家論述

1.《食性本草》:主婦人經脈不通,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葉可以作湯療渴疾。2.《開寶本草》:食之止渴。

3.《本草綱目拾遺》:益胃氣,止嘔暈。

4.《中國樹木分類學》:利尿

3.17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