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前連合切斷術

疼痛的外科治療 神經外科手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 suǐ qián lián hé qiē duàn shù

2 英文參考

anterior commissurotomy of the spinal cord

5 ICD編碼

03.2102

6 概述

傳導痛覺的二級神經纖維脊髓后角發出後,經前連合進入對側脊髓丘腦側束,因此沿脊髓中線通過一次手術將前白連合切斷,可使雙側軀體的痛溫覺節段性喪失,以解除該區疼痛,同時又可不損傷其他脊髓傳導通路,避免了嚴重併發症。這種手術最早始於Armour與Greenfield(1926),以後Putnam(1934)、Lerich(1936)、Wertheimer(1949)、Arutiunov(1952)、Lermbcke(1964)等人均有報道。他們用胸髓下部或腰髓前連合切開術以解除盆腔或下腹腔臟器癌腫,如前列腺癌宮頸癌直腸癌結腸癌等所致的疼痛。據Wertheimer(1953)報道,在一組較多病例所進行的腰段脊髓前連合切開術治療下肢、骨盆會陰部惡痛中,術後可發生根痛、下肢感覺異常下肢肌力減退、括約肌功能障礙,其中有數例死亡,且病殘率較高。術後近期隨訪,33%疼痛解除,32%好轉,35%無效。Dargent(1963)追隨這組病人隨訪,發現此手術遠期僅對陰道內臟疼痛有效,直腸及下肢疼痛不如脊髓前外側切開術。以後Cook(1977)、King(1977)等採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這種手術,脊髓切開的範圍較長,且治療範圍除前述者外,還擴展到上胸及下頸段脊髓前連合以解除上腹、胸、甚至上肢等部位,由肺癌乳腺癌和胃癌等所致的惡痛,其中還有少數因非腫瘤性疾病(如蛛網膜炎脊髓外傷等)所致的疼痛綜合徵,效果較前改善。

7 適應

脊髓前連合切斷術適用於:

本手術適用於盆腔或胸、腹腔惡性腫瘤所致的胸、腹、盆腔會陰或下肢的頑固性疼痛,經一次手術便可解除兩側疼痛。此外,也適用於因脊髓蛛網膜炎外傷神經根炎等非惡性腫瘤所致的頑固性疼痛

8 術前準備

1.全身一般性準備  根據病情與檢查,積極改善病人的全身情況,給予各種必要的補充與糾正。

2.有便祕者,術前給予緩瀉劑,術前夜給予灌腸。有排尿障礙者,術前應導尿,留置導尿管。

3.頸部病變影響呼吸者,術前應進行深呼吸咳嗽等訓練,術前幾天可開始霧化吸入,必要時給予抗生素

4.術後需俯臥者,應提前進俯臥位訓練,使病人能適應臥位

5.術前晚給予鎮靜劑,苯巴比妥0.1g。

6.術前6~8h內禁食。

7.術前日準備手術野皮膚清洗剃毛,範圍要超過切口四周15cm以上。頸部手術應剃去枕部頭髮。

8.根據麻醉需要,給予麻醉前用藥

9.術前定位  術前應定出預定切除椎板的脊椎位置,最簡便的方法是根據體表標誌定位。常用的體表標誌有:①頸後下方第1個後突最高的棘突是第7頸椎棘突;②雙臂自然下垂,兩側肩胛崗內端連線通過第3胸椎棘突;③雙臂自然下垂,兩側肩胛骨下角的連線,通過第6胸椎棘突;④臍水平相當於第3腰椎棘突;⑤兩側髂嵴最高點連線,通過第4腰椎棘突;⑥兩側髂後上棘連線相當於第2骶椎椎體

由於體形的差異,按上述標誌定位可能有1~2個棘突的誤差。爲避免誤差,可先根據體表標誌定位,再在相應棘突的體表上用膠布粘着一鉛字,攝X線片後,從X線片上鉛字的位置覈定手術部位。

9 麻醉體位

可採用側臥或俯臥位,其中俯臥位更適於採用顯微手術技術。術中局麻可保持病人清醒,有助於配合術中定位。病人不太配合或難以耐受者,可採用全麻。

10 手術步驟

手術平面的選擇需依疼痛情況而定。由於痛覺二級神經纖維脊髓后角發出後在三個節段以上仍有交叉,所以脊髓前連合的切割範圍除包括疼痛節段外,其上方還須比疼痛區的最高節段高出三個體節。具體切割範圍大致歸納爲:上肢疼痛:頸4~胸1胸腔疼痛;胸2~8;腹腔、盆腔與下肢疼痛:胸7~腰1

手術先做椎板切除,中線切開硬脊膜。手術時要仔細辨認脊髓的中線,一般根據脊髓背面的正中靜脈蛛網膜縱隔的位置,判斷多不困難。Sourek(1969)提出用細針刺激脊髓背面以覈對中線的位置,即用針刺激後索表面常可引起疼痛,針刺點越近中線,則疼痛越靠近軀體的遠端,越靠近外側則疼痛越靠近軀體的近端。用此法確定脊髓的中線後,將其表面的血管推開,在手術顯微鏡下,用極薄的刀片沿中線將軟脊膜切開,再從中線順脊髓後正中溝將脊髓縱向切成兩半。脊髓切口必須嚴格沿正中矢狀面,切口的腹側達前正中溝的底部,覆蓋在前正中溝內的軟脊膜不予切開,以免損傷位於其腹側的脊髓動脈切口必須夠深,一般7~8mm才能達到前連合。切口內的小出血點用棉片壓迫,儘量避免電灼,切口長度因不同作者而異。Sourek(1969)包括2~3個體節,Cook(1977)與King(1977)的切開長度達110mm。切口如不偏離中線,一般不會造成錐體束損傷切口不應達到圓錐部,否則可致永久性括約肌障礙。King(1977)的個別病例可達骶1水平。清醒或局麻的病人,術中可檢查痛覺改變的情況,以確定脊髓切開是否充分。

11 併發症

術後有時可出現下肢無力或排尿障礙,多由於脊髓水腫所致,可逐漸好轉。術後皮膚痛覺消失的程度很不一致,有時可出現相應節段的對稱性痛覺減退,多不完全消失。由於交叉纖維分佈廣泛,手術時不可能將其完全切斷,止痛效果多不完全。因此,有人認爲止痛作用是由於阻斷痛覺非特異傳導通路,或由於背束受損或受刺激所致(Sourek,1969)。

止痛效果:近期效果較好,綜合文獻資料,術後早期觀察所有病例的惡痛均獲減輕或消失;其中優者佔70%,良者佔20%,差者10%。其中惡腫瘤病人術後多可解除疼痛或停用止痛藥物,直至死前未再復發。療效可維持6~10個月之久。良性疾病如脊髓蛛網膜炎等能長期存活的患者,發現疼痛多於術後數月~1年時復發,2~5年後全部無效。有些病人需再次手術行脊髓束切斷術或擴大脊髓前連合切開的長度方可解除疼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