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融合術

手術 癱瘓性疾病手術 足踝部畸形的手術治療 骨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i guān jíe róng hé shù

2 英文參考

fusion of ankle joint

3 手術名稱

踝關節融合術

4 別名

fusion of joint of ankle

5 分類

骨科/癱瘓性疾病手術/足踝部畸形的手術治療

6 ICD編碼

81.1109

7 概述

關節融合方法很多,顯露途徑也有不同,常用的有前側顯露與外側顯露。外側顯露比較充分,病竈清除徹底,且較安全;前側顯露較差,病竈清除不易徹底,僅用於融合(見踝關節顯露途徑圖1、2]。本文介紹前者。

切口及淺層神經韌帶

⑵找出脛前血管神經

⑶踝部前外側血管神經

⑷顯露脛骨下端、踝關節、距骨及舟骨

圖1 右踝關節前側顯露途徑

⑴踝外側切口

⑵切斷並下翻腓骨下段,顯露踝關節

⑶復位腓骨,螺絲釘固定

圖2 右踝關節外側顯露途徑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5.6.5-1~3.25.6.5-3)。

8 適應

1.由於關節外傷炎症、退行性變等原因發生對應關節面不相稱,引起嚴重的關節功能障礙,或頑固的關節疼痛,影響工作和生活,經非手術治療無效,又不適合用其他手術來保留關節動度者,宜施行關節融合術。例如下肢關節骨折引起的嚴重損傷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後周圍軟組織有大量瘢痕,不宜行關節成形術等手術者。

2.成人全關節結核關節面破壞,估計不能保留關節功能,可在病竈清除的同時施行關節融合術;並有畸形者,可同時矯正畸形

3.由於神經病變或損傷而致肌肉癱瘓,引起關節嚴重不穩,影響整個肢體功能,而單純肌腱轉移又不足以維持關節穩定和恢復足夠的有效功能,固定局部關節可以改善肢體功能者,宜施行關節融合術。如脊髓前角灰質炎後遺三角肌癱瘓,上肢不能上舉,若將肩關節固定於功能位,可借肩胛胸間的滑動而改善上肢的功能

4.先天或後天性脊柱畸形(如半椎體脊柱側凸、腰椎滑脫等),爲預防畸形發展,早期可施行椎板融合術,或在畸形矯正後施行。

5.無肌腱轉移替代條件的跟行足或連枷足畸形,且在12歲以上。

6.陳舊性踝關節骨折脫位結核等引起關節面破壞和關節不穩者。

9 禁忌

除一般擇期手術的禁忌症以外,有下列情況者也應禁忌融合:

1.鄰近關節已有骨性強直者,不宜作關節融合術。如髖關節融合後,其活動可由正常的腰椎及膝關節來代償,以適應工作與生活活動需要。若下腰椎或膝關節已經僵硬,髖關節融合將會給病人造成極大困難。

2.兩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中,一側已有強直者,對側不宜施行關節融合術。如髖關節兩側均融合,起、臥、行、坐均會有很大困難。

3.兒童關節軟骨豐富,關節融合不易發生骨性融合,還容易損傷骨骺,影響生長發育;同時,兒童在肢體發育階段和肌肉的持續作用下,融合了的關節可以再發生變形。因此,年齡在12歲以下的兒童,不宜施行關節融合術。

10 術前準備

1.關節融合術實際上可能包括病竈清除、關節融合、骨移植矯正畸形等一系列手術,故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手術。所以,應根據這些手術要求決定手術方案,全面考慮,儘量爭取一次手術、一個切口解決問題,務求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好的效果。

2.關節融合後活動喪失,會引起病人的思想顧慮,術前應予釋疑:融合一個影響肢體功能關節,會改善整個肢體的功能

3.肩、髖等大關節關節融合術中出血較多,有發生休克的可能,術前應配好一定量的血液備用。肘、膝以下關節施行手術時,應用充氣止血帶,保持術野清晰,以利手術進行。

4.炎性關節病變(如結核性、化膿性)應於術前應用抗生素抗結核藥物,以控制感染或防止業已靜止的病竈復發。

5.如關節有軟組織攣縮,在術中畸形將不易被矯正關節復位也會有困難,即使勉強復位也難以保持穩定;如術中強力矯正,會引起神經血管等的損傷,也會引起術後肌肉的痙攣,甚至造成再脫位等併發症。因此,術前應先行牽引,儘量克服攣縮;並設計在術中解除攣縮的步驟。

11 麻醉

上肢關節融合術可選用臂叢麻醉或全麻;下肢的多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脊柱融合術可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麻,需要時選用全麻。

12 手術步驟、術中注意事項

12.1 1.前路加壓踝關節融合術(Anterior Compression Arthrodesis of Ankle)

(1)切口與顯露:做踝關節正中縱行切口,長8~10cm,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遊離伸和伸趾肌腱,將其牽向外側,將脛前肌腱和脛前動、靜脈及腓深神經牽向內側,顯露脛骨遠端和踝關節囊前側。

(2)切除關節面:切開關節囊,將足向蹠側屈曲,充分顯露關節面,用骨刀切除脛腓骨下面和距骨上面的關節軟骨直到露出松質骨(圖3.25.6.5-4)。

(3)切取植骨塊;從同側或對側切取3.0cm×4.5cm的全厚髂骨,並在植骨塊上鑽6~8個2~3mm骨洞,修剪成適合於脛距切骨面形狀的骨塊。骨塊勿過大,以免突出皮下,壓迫局部皮膚,影響功能恢復(圖3.25.6.5-5)。

(4)使足蹠屈,將切取修整的髂骨塊植入關節間隙內,如有空隙可填入剩餘的骨松質碎塊。骨塊的寬緣朝前,使脛、距骨與骨塊之間保持穩固,將足背伸90°位(圖3.25.6.5-6)。

(5)切口縫合:由助手把持患足,使踝關節保持90°位,放鬆止血帶,徹底止血,用等滲鹽水沖洗傷口,按層次縫合。

12.2 2.前路脛骨滑槽植骨踝關節融合術(Anterior Arthrodesis of Ankle with Slidding Tibial Graft)

(1)切口與顯露:做踝關節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10~12cm,切開小腿韌帶。將脛前動、靜脈,腓深神經和脛前肌腱以及長伸肌腱拉向內側,將趾長伸肌腱拉向外側,切開脛骨下端骨膜關節囊,做骨膜下剝離,顯露踝關節,包括脛骨下、距骨上及內、外踝的軟骨面。

(2)切除軟骨面:將足向蹠側屈曲,充分顯露關節面,並用直或彎骨刀按骨面形狀切除脛腓骨下面和距骨上面的關節軟骨,直至露出骨松質(圖3.25.6.5-7)。

(3)融合關節:用骨刀在脛骨前方切一長10cm,寬2.5cm的骨片,最好用擺動式骨鋸或按切骨線鑽孔,再沿骨孔鑿取骨片,防止發生劈裂性骨折。將踝關節置於80°~90°位,沿脛骨的骨槽向下在距骨上鑿出深2cm的骨穴,將截骨面緊密對合,把取下的脛骨片下滑插入距骨穴內,跨越踝關節。爲避免骨片移動,可用2枚螺釘將骨片上部與脛骨固定,下部與距骨固定,把距骨上取下的骨松質碎塊,植入關節間隙內(圖3.25.6.5-8~3.25.6.5-10)。

(4)切口縫合:由助手維持固定位置,放鬆止血帶,徹底止血,用等滲鹽水沖洗切口,按層次縫合。

12.3 3.側路腓骨下端嵌入融合術(Lateral Ankle Arthrodesis with Distal Fibular Graft)

(1)切口與顯露:從外踝上10cm處起,沿腓骨外緣向下至外踝下2cm處做縱行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骨膜骨膜下剝離顯露腓骨下段。於踝上10cm處用線鋸或骨刀切斷腓骨,切開與腓骨相連的骨間膜、關節囊韌帶,取下腓骨(圖3.25.6.5-11)。

(2)切除關節軟骨:將足內翻,使距骨完全脫位,切除踝關節的軟骨面(包括內踝),直到骨松質,再將踝關節復回原位,放置在80°~90°功能位置(圖3.25.6.5-12)。

(3)植骨融合:將取下的腓骨用骨刀做成粗糙面,並修平下端的膨脹大部,再與脛骨下端和距骨外側面鑿一與腓骨大小相應的淺骨槽,使修整好的腓骨跨越踝關節緊貼於脛骨外側並嵌入距骨骨槽內。用2~3枚螺絲釘分別與脛骨、距骨固定。等滲鹽水沖洗傷口,按層次縫合(圖3.25.6.5-13)。

13 術後處理

術後用石膏託將踝關節固定於功能位。注意觀察趾端血運。10~14日後拆線,改用小腿筒形石膏外固定,直至骨性癒合(一般需3個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