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脹·脾虛溼困證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臌脹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zhàng ·pí xū shī kùn zhèng

2 英文參考

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臌脹·脾虛溼困證(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1])是指脾虛失運,水溼內停,以腹部脹滿,腸鳴便溏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無力,少氣懶言,舌淡胖有齒痕,苔薄膩,脈沉弱等爲常見症的臌脹證候[1]

4 關於臌脹

臌脹爲病證名[2]。即鼓脹。見《黃帝內經靈樞·水脹》。又稱單腹脹(《景嶽全書·雜證謨》)、蜘蛛脹(《類證治裁》)、蜘蛛蠱(《醫學入門》卷五)、血鼓(《石室祕錄·內傷門》)、蠱脹(《古今醫鑑·脹滿》)、氣脹(《醫碥》卷三)[3]。是指由水、氣、瘀血寄生蟲等所致,以腹部膨脹如鼓,腹皮青筋顯露,膚色蒼黃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鼓脹是以腹部膨脹如鼓而命名[4]。《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篇載:“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脹由情志鬱結,飲食不節,嗜酒過度,或蟲積日久,肝脾受損,日久傷腎,終致氣滯血瘀,水溼不行所致[5][5]。亦有由癥瘕積塊發展而成[5]。治宜健脾滲溼、化瘀通絡、理氣逐水、益腎養肝等法[5]

西醫的的肝硬化結核性腹膜炎血吸蟲病營養不良及腹腔內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後期,多屬鼓脹範疇,可參考鼓脹治療[5]

臌脹現常分爲肝脾血瘀證陰虛水停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氣滯溼阻證寒溼凝滯證水熱蘊結證正虛邪戀證脾虛溼困證等辨治,詳見鼓脹條。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0.
  4.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92-197.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1.

你知道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