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má huáng xì xīn fù zǐ tāng

2 金匱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2.1 別名

桂附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

2.2 處方

桂枝9克 生薑9克 甘草6克 大棗12枚 麻黃6克 細辛6克 附子5克(炮)

2.3 功能主治

溫經通陽,宣散水飲。治寒飲停積於胃,病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覆杯,苔白膩,脈沉遲者。

2.4 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2.5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中

3 《金匱》卷中

3.1 別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附子湯桂附湯桂枝芍藥麻黃附子細辛湯、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桂甘姜棗麻附細辛湯、桂姜棗草黃辛附湯

3.2 組成

桂枝3兩,生薑3兩,甘草2兩,大棗12枚,麻黃2兩,細辛2兩,附子1枚(炮)。

3.3 功效

振奮陽氣調和營衛,外解風寒,內化水飲。溫陽散寒,通利氣機

3.4 主治

氣分,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心腎陽虛外感風寒水飲內停頭痛身痛惡寒無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堅,腹滿腸鳴,相逐有聲,或矢氣,或遺尿,脈沉遲而細澀無力。

3.5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2升,分3次溫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3.6 用藥禁忌

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生菜

3.7 臨牀應用

陰水《福建中醫醫案醫話選編》:陸某,女,24歲。全身浮腫面色蒼白惡寒四肢冰冷,脈象沉遲,舌苔白膩,渴不多飲。此證系陰盛陽微,水氣氾濫,病名陰水。蓋患者腎陽氣素虛,水溼內蘊,脾主健運,腎主排泄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脹也。治宜消陰救陽、扶寒逐水,主以桂枝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3錢,麻黃2錢,甘草2錢,細辛1錢,附子2錢,生薑2錢,大棗10枚。連服2劑,藥後得微汗,四肢轉溫,惡寒已減,藥已中肯,當乘勝再追,用前方再服1劑。惡寒已罷,小便通利,腹脹減小,脈象轉緩,陽氣亦有漸升之象,前方再服1劑。上部浮腫已消,腹脹再有減小,兩足仍浮。後以雞鳴散實脾飲出入治癒

3.8 各家論述

①《金匱要略論注》:藥既用桂、甘、姜、棗以和其上,而複用麻黃附子細辛少陰的劑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癒,所謂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也。②《古今名醫方論》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陽之氣,麻黃細辛以發陽之汗,甘草大棗以培胃脘之陽,使心下之水飲外達於皮毛,必如蟲行皮中,而堅大如盤者始散。③《金匱要略方論》:本方是桂枝去芍藥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兩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藥湯主治表證而兼心陽不足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素體陽虛(主要爲腎陽虛)而外感風寒者。今兩方合用,殆爲心腎陽虛外感風寒之證而設。方中桂枝配伍麻黃,辛溫發汗,宣散水氣附子溫經助陽,與細辛相合可祛寒化飲。蓋陽虛之體,邪客較深,取細辛可通徹表裏,搜邪外出。佐以生薑大棗,伍麻黃發越水氣,合桂枝溫通營衛;佐以甘草,調和諸藥。

3.9 附註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原書同卷)、附子湯(《外臺》卷八引《深師方》)、桂附湯(《三因》卷十四)、桂枝芍藥麻黃附子細辛湯(《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金匱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棗麻附細辛湯(《金匱懸解》卷十)、桂姜棗草黃辛附湯(《類聚方》。本方方名,原書(涵芬樓本)作“桂姜草棗黃辛附湯”;《醫門法律》引作“桂枝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方劑辭典》引作“桂枝芍藥加黃辛附子湯”。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