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間骨折

中醫診斷學 中醫骨傷科 中醫學 中醫病名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gǔ cū lóng jiān gǔ shé

2 英文參考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股骨粗隆間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1])爲病名[2]。是指以局部疼痛、腫脹明顯,瘀斑廣泛,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明顯縮短、內收、外旋畸形髖關節任何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等爲主要表現的股骨大小轉子間骨折[2]

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人常見損傷患者平均年齡比股骨頸骨折患者高5~6歲。由於粗隆部血運豐富,骨折後極少不癒合,但甚易發生髖內翻。高齡患者長期臥牀引起併發症較多。

4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Х線片可確定骨折部位及移位情況。

5 治療措施

患者多爲高齡老人,首先注意全身情況,預防由於骨折臥牀不起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各種併發症,如肺炎褥瘡泌尿系感染等。骨折治療目的是防止發生髖內翻畸形,具體治療方法應根據骨折類型、移位情況、患者年齡和全身情況,分別採取不同方法

5.1 1.牽引療法

適應所有類型的粗隆間骨折。尤其對無移位的穩定骨折並有較重內臟疾患不適合手術者。牽引的優點是可控制患肢外旋,對I、II型穩定骨折,牽引8周,然後活動關節,用拐下地,但患肢負重須待12周骨折癒合堅實之後纔可,以防髖內翻的發生

對不穩定骨折牽引的要求是:a.牽引重量,約佔體重1/7;b.一旦髖內翻畸形矯正後,需保持體重1/7~1/10的牽引重量,以防髖內翻畸形再發;c.牽引應維持足夠時間,一般均應超過8~12周,骨折癒合初步堅實後去牽引。

5.2 2.閉合經距多根斯氏針內固定

先行脛骨結節牽引,進行復位,行全身系統檢查,傷後3~7d內在骨折臺上手術。用4枚直徑3.5mm斯氏針同股骨頸骨折多根斯氏針固定術。

5.3 3.釘-板類內固定

方法適用於成人各種類型骨折,常用的內固定有DHS(動力性髖螺釘)和Charnley滑動加壓釘等。

5.4 4.Ender釘固定

釘從股骨內髁上2cm處鑿孔,在X線電視熒光屏上觀察Ender針,穿過骨折部直達股骨關節面下0.5cm左右。使數根釘端呈扇形或魚叉樣散開,以固定近端骨塊。術後施皮牽引或防外旋鞋。

5.5 5.Gamma釘固定

90年代初,一些國家採用Gamma釘,即一根帶鎖髓內針,斜穿一根通過股骨頭頸部粗螺絲釘,因主釘通過髓腔,從生物力學分析,力線離股骨頭中心近,因此,Gamma釘股骨內側可承受較大應力,可達到早期下地負重的目的。

6 病因學

老年人骨折疏鬆,當下肢突然扭轉、跌倒甚易造成骨折。由於粗隆部受到內翻,引起髖內翻畸形

7 臨牀表現

病人多爲老年人,傷後髖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縮及外旋畸形明顯,無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較少的穩定骨折,上述症狀比較輕微。檢查時可見患側粗隆升高,局部可見腫脹及瘀斑,局部壓痛明顯。扣擊足跟部常引起患處劇烈疼痛。往往需經X線檢查後,才能確定診斷,並根據X線片進行分型。

9 關於骨折

骨折(fracture[2])爲病名[3]。是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受到破壞所引起的,以疼痛、腫脹、青紫、功能障礙、畸形及骨擦音等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見《外臺祕要》卷二十九。骨折又名折骨折傷傷折折瘍[3]

9.1 病因病機

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導致[3]

9.2 症狀

一般有截斷、碎斷或斜斷[3]。傷部可有瘀血、腫痛、錯位、畸形骨聲、軸心叩擊痛、異常活動功能障礙等[3]。如因骨本身患結核骨髓炎骨瘤等病變,每遇輕度外力碰撞而發生骨折的稱病理性骨折[3]

9.3 治療

治宜視傷情采用手法整復或切開復位夾縛固定[3]。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服七釐散復元活血湯雲南白藥等;外敷梔乳散[3]。腫消痛減後宜接骨續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貼接骨膏[3]後期恢復時宜培補肝腎,舒筋通絡[3]。內服補腎壯筋湯舒筋活血湯小活絡丹等;外用海桐皮湯五加皮湯損傷洗方外洗,並配合功能鍛鍊[3]病理性骨折應同時治療原發病[3]手法整復或手術切開整復可參見不同部位之單純骨折或複雜骨折

10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9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