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壓吸宮術

手術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ù yā xī gōng shù

2 操作名稱

負壓吸宮術

3 適應

負壓吸宮術適用於:

1.妊娠在10周以內自願要求終止妊娠且無禁忌證者。

2.因某種疾病(包括遺傳性疾病)不宜繼續妊娠者。

4 禁忌

1.各種疾病的急性階段。

2.生殖炎症,如陰道炎、急性或亞急性宮頸炎、急慢性盆腔炎、性傳播疾病等,未經治療者。

3.全身健康狀況不良不能耐受手術者。

4.術前兩次(間隔4h)測量體溫,均爲37.5℃以上者,暫緩手術。

5 準備

1.術前諮詢,解除思想顧慮。講明負壓吸宮術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受術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2.詳細詢問病史及避孕史,特別注意高危情況。如:年齡≤20歲或≥50歲,反覆人流史,剖宮產後半年,哺乳期生殖畸形或併發盆腔腫瘤子宮極度傾屈,有子穿孔史及子宮肌瘤剔除術史,帶器妊娠及有內外科併發症等。

3.檢查心、肺功能測量血壓體溫,必要時做相應的輔助檢查

4.做體格檢查婦科檢查及尿妊娠試驗。必要時做B超檢查,確定宮腔內妊娠。取陰道分泌物檢查滴蟲、念珠菌、清潔度,如有陽性發現,應治癒後再行手術。

5.檢查血常規,如有異常,應做相應處理。

6.術前排空膀胱

6 方法

1.術者穿手術用衣褲,戴帽子、口罩。常規刷手並戴無菌袖套及手套,整理手術器械。

2.受術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沖洗外陰及陰道消毒方法和順序同“宮內節育器放置術”。

3.常規鋪巾。

4.複查子宮位置、大小、傾屈度及附件情況,更換無菌手套。

5.窺陰器擴開陰道,拭淨陰道積液,暴露子宮頸,2.5%碘酊及75%乙醇碘伏消毒消毒宮頸及頸管後,用宮頸鉗鉗夾宮頸前脣或後脣。

6.探針依子宮方向探測宮腔深度及子宮位置。

7.用宮頸擴張器以執筆式逐號輕輕擴張宮口(擴大程度比所用吸管大半號至1號)。如宮頸內口較緊,應避免強行擴張,可加用潤滑劑

8.吸管及負壓的選擇。根據孕周及宮頸口大小,選擇適當號的吸管,負壓一般爲53~66kPa(400~500mmHg)。

9.吸引

(1)將吸管與術前準備好的負壓裝置連接,試負壓。

(2)依子宮方向將吸管徐徐送入宮腔,達宮底部後退出少許,尋找胚胎着牀處。

(3)開放負壓53~66kPa(400~500mmHg),將吸管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順序轉動,並上下移動,吸到胚囊所在部位時吸管常有振動並感到有組織物流向吸管,同時有子宮收縮感和有宮壁粗糙感時,可摺疊並捏住皮管,取出吸管(注意不要帶負壓進出宮頸口)。再將負壓降低到27~40kPa(200~300mmHg),繼續用吸管按上述方法在宮腔內吸引1或2圈後,取出吸管。如組織物卡在子宮口,可用卵圓鉗將組織物取出。

10.必要時可用小刮匙輕輕地刮宮底及雙角,檢查是否已吸乾淨。測量術後宮腔深度。

11.用紗布拭淨陰道,除去宮頸鉗,取出陰道窺器。如須放置IUD,可按常規操作。

12.手術結束前,將吸出物過濾檢查吸出胚胎及絨毛組織是否完全,並分別測量出血組織物的容量。

7 注意事項

1.供人工流產專用的電動吸引器,必須設有安全閥和負壓儲備裝置,不得直接使用一般的電動吸引器,以防發生意外。

2.如吸引負壓較大,吸管將宮壁吸住,應解除負壓(打開吸管的通氣孔或將吸管與所連接的負壓管分離)。也可應用裝有減壓裝置的吸引器。

3.吸引時先吸孕卵着牀部位,可減少出血

4.帶器妊娠者,應在術前應用B超X線檢查節育器情況。人工流產時,如節育器取出困難,應進一步做定位診斷。

5.子宮傾屈明顯、子宮畸形、宮角妊娠等,可在B超監測下手術。

6.人工流產時,若未吸出絨毛胚囊,應將吸出物送病理檢查。動態觀察血、尿妊娠試驗B超檢查。警惕異位妊娠殘角子宮妊娠及滋養細胞疾病漏診。

7.對高危妊娠孕婦,應在病歷上注有高危標記。術前向家屬及受術者說明手術難度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將該手術作爲重點手術對待,由有經驗醫師承擔。疑難高危手術應在區(縣)以上醫院或計劃生育服務機構進行。

8.術後處置

(1)填寫負壓吸宮手術記錄(表1)。

(2)受術者在觀察室休息0.5~1h,注意陰道出血及一般情況,無異常方可離去。

(3)酌情給予子宮收縮藥抗生素

(4)告知受術者術後注意事項。

①術後休息2周。

②2周內或陰道出血未淨前禁止盆浴,但應每日清洗外陰。

③1個月內禁止性交。

④指導避孕方法

⑤如有陰道多量出血發熱腹痛等異常情況,隨時就診。一般術後1個月應隨診1次,並填寫人工流產隨訪記錄(表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