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嗽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wēn sòu

2 註解

風溫嗽爲病證名[1]。指風溫之邪襲肺所致的咳嗽[1]。《類證治裁·咳嗽》:“風溫嗽風溫上侵,頭脹咽痛,嗆咳失音。”治宜清輕涼解。治用桑葉、象貝、連翹薄荷杏仁沙蔘桔梗甘草等藥[1]

參見咳嗽外感咳嗽

咳嗽爲病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宋以前,咳、嗽同義[2]。《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溼動而爲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溼,咳而爲嗽也。”多因外邪犯肺,或臟腑內傷,累及於肺所致[2]。《醫學三字經·咳嗽》:“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子肺也。”外感者,以祛邪宣肺爲主;內傷者,以調理臟腑氣血爲主[2]咳嗽從病邪分,有傷風咳嗽風寒咳嗽傷燥咳嗽燥熱咳嗽痰飲咳嗽風熱嗽熱嗽時行嗽寒嗽溼咳暑咳、火咳、食咳等;從臟腑氣血分,有肺虛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大腸咳小腸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膽咳勞嗽氣嗽瘀血嗽等;從咳嗽的時間與特點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乾咳嗽呷嗽啞嗽頓嗽[2]

外感咳嗽爲病證名[3]。見《景嶽全書·雜證謨》。指感受外邪而致的咳嗽[3]。《醫宗必讀·咳嗽》:“總其綱領,不過內傷外感而已。風寒暑溼傷其外,則先中於皮毛皮毛爲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經亦病,此自肺而後傳於諸髒也。”《醫門法律》卷五:“風火熱溼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其表現爲起病較急,聲盛而濁,並有外感其他症候,如寒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咽乾喉癢[3]。多屬實證[3]。治宜祛邪宣肺爲主[3]。由於外邪性質和兼感的不同,有傷風咳嗽傷寒咳嗽傷熱咳嗽傷暑咳嗽傷燥咳嗽傷溼咳嗽風寒咳嗽冷熱嗽時氣咳嗽[3]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0.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8.

治療風溫嗽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