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散

中醫學 方劑學 疏散外風劑 疏散外風 清熱除溼 治風劑 疏風養血 方劑 中藥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āo fēng sǎn

2 英文參考

xiaofeng powd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消風散同名方劑約有三十八首,其中《外科正宗》卷四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荊芥6g、防風6g、牛蒡子6g、蟬蛻6g、蒼朮6g、苦蔘6g、石膏6g、知母6g、當歸6g、胡麻仁6g、生地6g、木通3g、甘草3g。荊芥6g、防風6g、牛蒡子6g、蟬蛻6g、蒼朮6g、苦蔘6g、石膏6g、知母6g、當歸6g、胡麻仁6g、生地6g、木通3g、甘草3g。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消風散

消風散適應證均爲過敏反應性皮膚病,其發病機制涉及到感染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多種原因。該方劑各味藥首先對免疫反應有積極影響,一方面可促進調節免疫功能,另一方面又有廣譜抗變態反應作用;同時對病原微生物有較爲廣譜的抑制作用,對神經內分泌功能有強大的調節作用,還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因此對上述疾病及其併發症應當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對嚴重過敏性反應,特別是過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急重病,還應當結合現代醫學抗過敏療法。[1]

4.1 處方

當歸、生地、防風、蟬退、知母苦蔘、胡麻、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木通各五分[2]

當歸生地黃防風蟬蛻知母苦蔘胡麻仁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木通各五分[3]

當歸 生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蔘 胡麻 荊芥 蒼朮 牛蒡子 石膏各3克 甘草 木通各1.5克

荊芥6g、防風6g、牛蒡子6g、蟬蛻6g、蒼朮6g、苦蔘6g、石膏6g、知母6g、當歸6g、胡麻仁6g、生地6g、木通3g、甘草3g。[4]

4.2 功能主治

消風散具有疏風養血,清熱除溼之功效。主治風疹溼疹皮膚疹出色紅,或遍身雲片斑點,瘙癢,抓破後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5]

消風散功能疏風養血,清熱除溼[5]。治風溼浸淫血脈而致的瘡疥瘙癢,或風熱隱疹,遍身雲片癍點,時隱時現[5]

消風散風溼侵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癮疹,偏身雲片斑點,乍有乍無者。

4.3 用法用量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5]

水煎,食遠服[5]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4.4 方解

風疹溼疹風熱風溼之邪侵襲人體,侵淫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肌膚腠理之間所致,故皮膚疹出色紅瘙癢,或津水流溢。治宜疏風止癢爲主,配合清熱除溼爲輔。由於癢自風來,故止癢必先疏風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疏風止癢爲君,以祛除在表之風邪配伍蒼朮祛風燥溼苦蔘清熱燥溼木通利溼熱,俱爲臣藥。更佐以知母石膏清熱瀉火當歸、生地、胡麻仁養血活血。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爲使藥。本方配伍特點以祛風爲主,配伍祛溼、清熱、養血之品,如此則祛邪與扶正兼顧,既能祛風除溼,又可養血以助疏風。使風溼得去,血脈調和,則瘙癢自止。[6]

4.5 臨牀運用

消風散是治療風疹溼疹的常用方劑。以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遍身雲片斑點爲證治要點。服藥期間,不宜食辛辣、魚腥、菸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6]

4.5.1 加減法

風熱偏盛而身熱口渴者,加銀花、連翹疏風清熱解毒溼熱偏盛,胸脘痞滿身重乏力舌苔黃厚而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梔子等以清熱利溼血分熱甚,五心煩熱舌紅或絳者,加赤芍丹皮紫草清熱涼血[6]

4.6 現代適應

消風散適用於蕁麻疹溼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風溼患者,可加減應用[7]

近代常用消風散蕁麻疹過敏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風溼熱邪爲患者[7]

4.6.1 溼疹

溼疹是由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病因複雜,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太清楚。一般病因內因外因2種:內因常見於慢性感染竈(如慢性膽囊炎扁桃體炎、腸寄生蟲等)、內分泌代謝改變(如月經紊亂、妊娠等)、血液循環障礙(如小腿靜脈曲張等)、神經精神因素(如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遺傳因素(過敏介質),其中遺傳因素與個體的易感性及耐受性有關;外因常與食物(如魚、蝦、牛羊肉等)、吸人物(如花粉塵蟎微生物等)、生活環境(如日光、炎熱、乾燥)、動物毛皮、各種化學物質(如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等相關。主要病理改變:急性者表皮內呈海綿狀,真皮淺層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少數中性和嗜酸性粒細胞;慢性者表現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棘層肥厚明顯,真皮淺層毛細血管增厚,膠原纖維變粗。[7]

4.6.2 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侷限性水腫反應。多見於食用動物蛋白性食物、藥物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感染,冷熱等物理因素,動物及植物花粉等外界因素,精神因素以及內臟、全身某些免疫性疾病或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性疾病。其發病機理多爲Ⅰ型變態反應,少數爲Ⅱ型或Ⅲ型變態反應Ⅰ型變態反應變應原誘導機體產生IgE,該抗體以Fc段與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相應的受體結合,使機體處於變應原致敏狀態,當相同變應原再次進入體內,通過與致敏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特異結合,促使其脫顆粒,釋放組胺緩激肽花生四烯酸等生物活性介質,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等,從而產生皮膚、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一系列或全身過敏反應症狀[7]

4.6.3 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統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性情急躁、思慮過度、緊張等精神因素,胃腸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飲食、局部刺激等因素有關,病程中形成的瘙癢-搔抓-瘙癢的惡性循環是造成本病發展並導致皮膚苔蘚樣變的主要原因。[7]

4.6.4 過敏性皮炎

過敏性皮炎統稱爲自身敏感性皮炎,目前病因不十分清楚,通常發病前皮膚某處存在溼疹樣皮損,由於處理不當或繼發化膿性感染而使原有皮膚病損惡化,出現紅腫、糜爛、滲出,加上創面不潔、痂屑堆積,以致組織分解產物、細菌產物及外用藥等被機體作爲抗原吸收引起免疫反應,從而出現一系列症狀[7]

4.6.5 藥物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藥疹,該病與個體遺傳性過敏體質有關。常見引起藥疹藥物有:抗生素類藥、解熱鎮痛藥、鎮靜催眠藥抗癲癇藥抗痛風藥、異種血清製劑及疫苗和某些中藥。某些藥物具有完全抗原作用,但更多的屬半抗原,需在機體內和大分子量載體通過其價鍵結合後才能成爲完全抗原並激活免疫反應。與藥疹發生有關的包括Ⅰ型變態反應Ⅱ型變態反應Ⅲ型變態反應。某些藥疹可以以Ⅰ型變態反應爲主,亦可以Ⅱ型或Ⅲ型變態反應爲主,也可兩種以上變態反應同時參與;除變態反應機制外,也與非變態反應機制如藥理作用、過量反應蓄積作用等有關。臨牀上表現爲固定型藥疹蕁麻疹型藥疹麻疹猩紅熱藥疹溼疹藥疹紫癜性疹藥、多形紅斑藥疹大皰表皮鬆解型藥疹剝脫性皮炎藥疹痔瘡藥疹、光感性藥疹等。[7]

4.6.6 稻田性皮

稻田性皮炎俗稱爛腳爛手,現統稱稻農皮炎浸漬擦爛型皮炎。春末夏季多發,以參加水田勞動的農民爲多。主要原因第一是由於長期浸水後皮膚角質層鬆軟,屏障作用降低,導致水分進入皮膚;第二是皮膚長期機械性摩擦導致角質層或表皮剝脫,局部發生糜爛;第三是空氣溼度大,皮膚不易乾燥,最後是水溫過高使皮膚淺層毛細血管擴張,加重皮膚破損、水腫和滲出。臨牀主要表現爲指(趾)間皮膚腫脹、發白、起皺,隨後皮膚擦破、糜爛,嚴重者可繼發細菌感染淋巴管淋巴結炎。[7]

4.7 藥理作用

[8]

4.7.1 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的影響

君藥荊芥水煎劑能提高痛閾3倍餘,具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同時有顯著的解熱作用防風乙醇提取物及水煎劑亦有明顯的鎮痛和解作用蟬蛻醇提取物有顯著的鎮靜、抗驚厥以及解熱作用蟬蛻提取物還有鎮痛作用臣藥蒼朮揮發油大腦有鎮靜作用,同時蒼朮所含β-桉葉醇不僅可阻斷神經肌肉接頭上的N受體通道,而可影響打開和關閉兩個方面,加速N受體的脫敏。苦蔘所含的苦蔘鹼、氧化苦蔘鹼等能拮抗咖啡因的中樞興奮作用,增強戊巴比妥及水合氯醛中樞抑制作用,同時有顯著的鎮痛及降溫作用佐藥知母也有鎮靜作用知母所含皁苷元能抑制Na+-K+-ATP酶活性,拮抗甲狀腺素對其活性的提高;知母水煎劑能使增多的β腎上腺素受體最大結合位點數減少,使減少的M膽鹼受體最大結合位點數增多,使細胞功能異常得到糾正,同時使血清腎上腺和腦內多巴胺-β-羥化酶活性降低,其有效成分菝葜皁苷元亦有此作用知母皁苷能減輕糖皮質激素的毒副作用石膏能促進阿片肽釋放而具有鎮痛作用,同時石膏清液可使垂體腎上腺、頜下腺、前列腺胰腺睾丸器官含鈣量下降,而脾臟胸腺含鈣量增加,從而影響內分泌功能當歸可加快腦組織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元代謝,減少大腦中動脈栓塞梗死體積,促進腦缺血損傷神經生長修復,減少腦細胞凋亡發生促進神經再生及再支配,抑制半暗帶細胞的凋亡。地黃也有鎮靜作用,對戊巴比妥鈉的催眠效應產生協同作用,降低血中睾丸酮的含量。甘草所含FM100具有鎮痛、抗驚厥作用,同時能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從而調節機體的各項功能甘草總黃酮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甘草酸靜滴可提高缺血再灌注大腦線粒體ATP酶、腦組織乳酸脫氫酶活性,減少腦水腫。該方劑牛蒡子蒼朮知母石膏、生地、胡麻仁等還有降血糖作用。由此可見該方劑中對神經系統的鎮靜、鎮痛作用是一致的,同時還能改善腦循環,保護和修復神經細胞,影響神經傳導細胞代謝

4.7.2 免疫功能的影響

君藥防風可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數和吞噬指數,對遲髮型超敏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防風醇提取物有較強的抗組胺作用牛蒡子醇提取物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顯著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及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明顯增加抗體形成細胞的生成,同時牛蒡子所含牛蒡元有明顯的抗腎病綜合徵作用蟬蛻水煎劑可降低肥大細胞中顆粒數,抑制過敏介質的釋放,抑制變態反應,對異種被動皮膚過敏反應遲髮型超敏反應均有抑制作用,能緩解乙酰膽鹼所致腸管痙攣。荊芥油對平滑肌的慢反應物質(SRS-A)釋放有抑制作用,並能對抗SRS-A對迴腸的收縮反應;對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荊芥穗甲醇提取物有中等強度的抗補體作用臣藥苦蔘所含苦蔘鹼生物鹼抑制免疫功能,即抑制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氧化苦蔘鹼還能抑制機體排異反應苦蔘鹼強烈抑制活化T細胞的增殖及輔助T細胞產生IL-2的能力,顯著抑制遲髮型超敏反應,對巨噬細胞有直接細胞毒作用苦蔘液可顯著拮抗過敏性休克,顯示抗Ⅰ型變態反應作用佐藥知母所含杧果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不影響細胞活力。石膏雖無抗過敏作用記載,但衆所周知,Ca2+變態反應具有一定影響,臨牀用葡萄糖酸鈣治療過敏性疾病即說明此點。當歸免疫系統有着十分廣泛的影響,首先當歸所含阿魏酸對Ⅰ、Ⅱ、Ⅲ、Ⅳ型變態反應具有抑制作用,但對免疫功能抑制作用,對Ⅰ型變態反應主要是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抑制過敏性介質的釋放,對Ⅱ、Ⅲ型過敏反應抑制主要與其抗炎作用有關;同時當歸能促進脾臟胸腺T、B淋巴細胞的增殖,對抗潑尼松免疫功能抑制當歸內酯能增強細胞T細胞功能,增加其殺傷活性,升高機體抗體當歸免疫活性多糖(AIP)可促進脾細胞增殖,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當歸醇沉物可顯著增強巨噬細胞分泌TNF-α、IL-1,增強IFN-γ的生物活性。地黃所含糖類有增強免疫功能作用,生地水提取物能顯著增加外周血T淋巴細胞數量,其醇提取物則顯著促進抗體生成;生地對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的DNA合成、蛋白質合成以及IL-2的產生均有明顯的增強作用甘草不僅能能增強NK細胞活性,誘生干擾素,而且甘草酸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體產生,從而抑制免疫反應和具有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休克具有保護效應甘草酸還能使脾臟胸腺重量增加,同時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性,使IL-1及抗體產生顯著增加;甘草多糖淋巴細胞的一種新的分裂原,能促進淋巴細胞增殖,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單核細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強ConA誘導的淋巴細胞分泌IL-2的能力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β-甘草次酸人體補體經典途徑的抑制劑,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次酸能升高淋巴細胞比率。

4.7.3 抗炎、抗氧化損傷作用

君藥荊芥抑制3α-羥類固醇脫氫酶,從而促使生成更多的氫化可的松而發揮抗炎作用荊芥提取物橙皮苷、木樨草素7-β-O吡喃糖苷糖醛酸和迷迭香葉酸抑制脂氧化酶而使白三烯類炎症介質產生減少,是其抗炎機理之一;橙皮抑制脂氧酶使白三烯類炎症介質產生減少,而白三烯C4、D4、F4均爲變態反應物質的成分,能使平滑肌收縮和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誘發支氣管哮喘和過敏,故荊芥有抗過敏、解除平滑肌收縮、抗哮喘作用;同時荊芥所含橙皮苷能抑制過氧化物酶,從而使脂質過氧化產生的氧自由基減少,具有抗氧化損傷作用防風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炎症的滲出、水腫也有抑制作用;同時防風中的聚乙炔化合物可影響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環氧合酶,使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的血栓烷B2等物質產生減少,從而對炎症具有關鍵性的抑制作用蟬蛻能降低毛細血管透性臣藥蒼朮不僅能提高機體耐缺氧的能力,而且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如聚乙炔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苦蔘水煎液及苦蔘鹼均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細血管透性增加,抑制RBC溶血,穩定細胞膜;對炎症的滲出、水腫、棉球肉芽腫均有抑制作用佐藥知母所含杧果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知母多糖(TPA)可增強腎上腺功能,減少ACTH分泌和釋放,並且抑制PEG的合成和釋放,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毛細血管透性增加、滲出、水腫以及肉芽組織生等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石膏注射液抑制毛細血管透性增高、水腫肉芽組織增生。當歸有抗炎消腫作用,並能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能清除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抑制自由基發生系統誘導的脂質過氧化作用,提高血及腦中SOD活性,提高大腦皮層Ca2+-ATP酶活性,降低NO、Ca2+含量和NOS活性,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損傷作用地黃煎劑對各種關節炎有明顯的對抗作用,並能對抗組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透性增加,抑制肉芽腫;同時能增強血中GSH-Px的活性和降低LPO的含量。胡麻仁具有抗氧化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氫化可的松樣抗炎作用,對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同時對免疫性炎症如Arthus反應及Schwarezman現象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甘草次酸抑制自由基及LPO生成,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同時對細胞死亡最後階段的Ca2+內流甘草酸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7.4 病原微生物的影響

君藥荊芥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次對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人型結核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對流感病毒A3也有抑制作用防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產黃青真菌、雜色曲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風揮發油對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等也有很強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臣藥蒼朮除對結核桿菌及部分真菌滅活作用外,還對大腸桿菌、枯葉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有明顯的滅菌作用,同時對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黃曲黴菌、支原體也有殺滅作用苦蔘所含苦蔘鹼1%濃度時即能明顯抑制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乙型溶血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柯薩奇B3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毛癬菌、黃癬菌等多種真菌抑制作用苦蔘浸膏還能殺滅陰道滴蟲。木通醇浸液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佐藥知母煎劑除對葡萄球菌以及上述大部分細菌抑制作用外,對霍亂弧菌結核桿菌也有抑制作用,同時對皮膚癬菌也有抑制作用,對Ⅱ型單純皰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當歸煎劑對上述大部分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地黃水浸液對須瘡癬菌、石膏樣癬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等多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使藥甘草除對上述結核桿菌等部分細菌抑制作用外,對陰道滴蟲、阿米巴原蟲也有抑殺作用,同時對幽門螺旋桿菌也有抗菌作用甘草多糖水皰口炎病毒、Ⅰ型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甘草酸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能力較強;甘草草酸單胺對艾滋病毒滅活作用甘草甜素不僅對上述病毒抑制作用,而且還有抗肝炎病毒作用甘草熱水提取物對華支睾吸蟲有殺滅作用

總之,該方劑各味中藥有廣譜的抗微生物作用,不僅對大多數細菌真菌抑制作用,而且對支原體及許多常見的病毒抑制作用,對部分寄生蟲也有滅活作用

4.7.5 心臟血管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君藥荊芥所含荊芥油有減慢心率和增加心肌收縮力的作用,但濃度升高則抑制之;荊芥炭脂溶性提取物有顯著的止血作用荊芥在0.01~0.04g(生藥)/ml濃度時有強大的抗凝血酶作用防風正丁醇萃取物可延長凝血時間出血時間牛蒡子所含牛蒡子苷可擴張血管,使血壓暫時下降。蟬蛻可降低毛細血管透性,降低全血血漿黏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紅細胞聚集指數;蟬蛻醇提取物可顯著降低心率,防止垂體後葉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臣藥蒼朮可降低心肌細胞自律性,延長不應期,保護心肌細胞膜上Na+-K+-ATP酶的功能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苦蔘可降低異位節律點,消除折返衝動,並有β受體阻斷作用,因而能抗心律失常苦蔘能擴張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增加心肌血氧供應,降低心肌耗氧量,對抗垂體後葉素所致心肌缺血,因而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同時有正性肌力和減慢心率作用;能對抗血管緊張素Ⅱ引起的血管中層平滑肌細胞的增殖。知母能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當歸所含阿魏酸有明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拮抗垂體後葉素所致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擴張冠狀動脈,降低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同時阿魏酸可選擇性抑制TXA2合成酶活性,降低TXA2含量,升高PGI2/TXA2比率,升高血小板cAMP水平,從而抑制各種原因所致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地黃有強心、擴血管及降血壓作用使藥甘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硬化和抗血栓形成。值得重視的是該方劑蒼朮苦蔘知母石膏、生地、胡麻仁甘草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一方面可減輕心臟前負荷,另一方面可減輕組織水腫,降低血壓

方劑各味中藥血管、血流變學均有一致的降壓、抗凝、抗血栓等積極影響,對心臟功能多數藥味能擴張冠脈,加強心臟功能,少數有抑制作用

4.7.6 平滑肌功能的影響

君藥荊芥煎劑對腸平滑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荊芥炭脂溶性提取物對子宮有一定興奮作用防風醇提取物有較強的抗組胺作用,可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蟬蛻水提取液能緩解乙酰膽鹼所致腸管痙攣。臣藥蒼朮水煎劑能對抗乙酰膽鹼氯化鋇引起的腸管收縮,也能抑制腸管的推進運動。苦蔘鹼能明顯對抗血管緊張素Ⅱ引起的血管中層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和肥大。當歸及所含的阿魏酸對乙酰膽鹼引起的腸管收縮有抑制作用抑制胃腸的推進作用使藥甘草所含FM100及異甘草素能抑制腸管收縮,具有罌粟鹼解痙作用,同時對組胺氯化鋇、乙酰膽鹼引起的腸管收縮有抑制作用

4.8 出處

外科正宗》卷四

5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之消風散

5.1 處方

荊芥穗(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半) 陳皮(一錢) 人蔘(一錢) 茯苓(去皮.一錢) 白殭蠶(炒.去絲.一錢) 防風(一錢) 川芎(一錢) 藿香葉(一錢) 蟬蛻(一錢) 厚朴(一錢) 羌活(一錢)

5.2 功能主治

方賢着《奇效良方》之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頸背拘急鼻涕聲重,耳作蟬鳴,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皮腫癢,並治之。

5.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5.4 出處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6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方之消風散

6.1 別名

人蔘消風散

6.2 處方

荊芥穗、炒甘草川芎羌活炒殭蠶防風茯苓蟬蛻藿香葉、人蔘各二兩,姜厚朴陳皮五錢[8]

荊芥穗 甘草(炒)芎藭 羌活 白殭蠶(炒)防風去蘆茯苓(去皮,用白底)蟬殼(去土,微炒)藿香葉(去梗)人蔘去蘆)各60克 厚朴(去粗皮,薑汁塗,炙熟)陳皮(去瓤,洗,焙)各15.克

荊芥穗2兩,甘草(炒)2兩,芎藭2兩,羌活2兩,白殭蠶(炒)2兩,防風去蘆)2兩,茯苓(去皮,用白底)2兩,蟬殼(去土,微炒)2兩,藿香葉(去梗)2兩,人蔘去蘆)2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塗炙熟)半兩,陳皮(去瓤,洗,焙)半兩。

6.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方之消風散具有祛風活血,理氣化溼之功效。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暈,耳嘯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又治婦人血風,頭皮腫癢,眉棱骨痛,旋暈欲倒,痰逆噁心

消風散功能疏風止痛[8]。治風邪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眩暈耳鳴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癢癮疹等症[8]

風溼上攻,或外侵肌膚,頭目昏痛,癢癮疹眼癢昏澀,耳鳴咳嗽偏風,小兒瘡疹,急慢驚風胎風赤爛,婦人血風

6.4 用法用量

爲細末,每服二錢,茶水調下[8]

爲細末。每服6克,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

每服2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風,每日3服,便覺輕減。如脫着淋浴,暴感風寒頭痛身重寒熱倦疼,用荊芥茶清調下,溫酒調下亦得,可並服之。小兒虛風目澀昏困,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半錢,並不拘時候。

6.5 各家論述

①《醫方考》:風熱表實,實者宜散之,荊芥、芎藭、防風羌活辛散也;表實裏虛,虛則宜補之,人蔘、甘卓、茯苓皆甘補也;風盛則氣壅,厚朴所以下氣,陳、藿所以泄氣;風熱生痰,治以殭蠶表熱留連,治以蟬退。②《醫方集解》:此足太陽手太陽藥也。羌、防、荊、芎之辛浮,以治頭目項背之風;殭蠶蟬蛻之清揚,以去皮膚之風;藿香厚朴去惡散滿;參、苓、甘、橘以輔正調中,使風邪無留壅也。

6.6 附註

人蔘消風散(《衛生寶鑑》卷九)。本方去人蔘,加雄黃,名“雄風散”。(見《中國醫學大辭典》)。

6.7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7 醫宗必讀》卷六方之消風散

7.1 組成

蒼朮麻黃荊芥白芷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8]

7.2 用法用量

生薑三片、蔥白一莖,水煎[8]

7.3 功效與主治

醫宗必讀》卷六方之消風散功能發汗解表[8]。治四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聲重[8]

8 《重訂嚴氏濟生方》之消風散

8.1 處方

石膏(煅)甘菊花(去枝、梗)防風去蘆荊芥穗羌活去蘆羚羊角(鎊)川芎 大豆黃卷(炒)當歸去蘆,酒洗)白芷各30克 甘草(炙)15克

8.2 製法

上哎咀。

8.3 功能主治

《重訂嚴氏濟生方》之消風散具有清熱平肝,養血消風之功效。治妊娠胎氣有傷,肝臟毒熱上攻,太陽穴痛,嘔逆,背項拘急頭旋目暈,腮項有腫核者。

8.4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入好茶1.5克,煎至180毫升,去滓,通口服,食後。

8.5 出處

《重訂嚴氏濟生方》

9 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之消風散

9.1 方名

消風散

9.2 別名

神應消風散

9.3 組成

白芷1兩,全蠍1兩(去尖),人蔘1兩。

9.4 主治

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之消風散主治大風

9.5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中午間止喫粥,晚間不喫夜飯,次日空心溫酒調下。早飯放遲喫,身上微燥爲妙。

9.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9.7 用藥禁忌

生薑胡椒,一切性熱之物;須令病人別居靜室,斷酒戒色,耐性寬心。忌一切發風動氣、葷腥、鹽、醬、生薑胡椒、生冷、性熱之物。止素食淡飯糜粥乃可治療。

9.8 附註

神應消風散(《醫宗金鑑》卷七十三)。第一日服本方;第二日服追風散;第三日服磨風丸

10 馬培之醫案》方之消風散

10.1 方名

消風散

10.2 組成

荊芥1錢,當歸5錢,防風1錢,苦蔘1錢,白芷8分,川芎5分,甘菊1錢半,蒺藜3錢,浮萍1錢,大胡麻3錢,蔓荊子5錢。

10.3 主治

馬培之醫案》方之消風散主治癘風。肺經受毒,身面白麻木,汗孔不開,起於面者。

11 《幼科金針》捲上方之消風散

11.1 方名

消風散

11.2 組成

防風荊芥羌活蟬蛻川芎藿香陳皮甘草桔梗殭蠶

11.3 主治

小兒生下三朝五日,忽然鼻塞勿乳,不能開口呼吸。

11.4 用法用量

調服

11.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2 《幼科金針》卷下方之消風散

12.1 方名

消風散

12.2 組成

當歸、生地、何首烏防風金銀花殭蠶荊芥白蒺藜苦蔘、胡麻、知母甘草

12.3 功效

消風涼血

12.4 主治

膿窠瘡。小兒肺經有熱,脾經有溼,二氣交作而發,初起作癢,搔破變作膿窠而疼。

12.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消風散

13.1 方名

消風散

13.2 組成

荊芥殭蠶蟬蛻防風連翹甘草

13.3 主治

風熱上攻,頭目昏痛,鼻嚏聲重,皮膚瘙癢。

14 《青囊立效祕方》卷一方之消風散

14.1 方名

消風散

14.2 組成

明礬3錢,蛇牀子3錢,皮消3錢,桃丹(水飛)1錢5分,白鮮皮3錢,地膚子2錢,羌活獨活1錢,土荊皮2錢,荊芥1錢,白附子1錢,白芷1錢。

14.3 主治

一切皮膚作癢,或起疙瘩,或破爛流黃水,遊散不定。

14.4 用法用量

用燒酒、醋和搽。

14.5 製備方法

曬脆爲細末,

15 《青囊祕傳》方之消風散

15.1 方名

消風散

15.2 組成

煙膠2斤,苦蔘2斤,大楓子肉200粒,小麥(炒黑)8合,明礬半斤,枯礬半斤,花椒半斤,硫黃8兩,樟冰4兩,升藥底1斤,蛇牀子半斤,炒紅砒1兩。

15.3 主治

風癬遠年者。

15.4 用法用量

外用。

1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16 洪氏集驗方》卷五引蔡敏修方之消風散

16.1 方名

消風散

16.2 組成

硼砂1錢,硃砂1字,雄黃1錢,甘草末1字,腦子1字。

16.3 主治

小兒一切口瘡,並重舌鵝口

16.4 用法用量

少許敷之,吞嚥不妨。

1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和勻。

17 儒門事親》卷十二方之消風散

17.1 方名

消風散

17.2 組成

川芎1兩,羌活去蘆)1兩,人蔘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殭蠶(炒)1兩,蟬殼(炒)1兩,陳皮(去白)1兩,厚朴(去粗皮,姜制)1兩。

17.3 主治

諸風掉眩風痰風厥,涎潮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留飲飧泄,痰實嘔逆旋運,口抽搦,僵仆目眩小兒驚悸狂妄,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首風沐風,手足攣急麻疹其狀如粟,紅壘而起,間有不出,或只頭面有,四肢無者。

17.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茶清調下。

17.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8 醫學集成》卷二方之消風散

18.1 方名

消風散

18.2 組成

生地、當歸防風荊芥白芷細辛蟬蛻殭蠶花椒

18.3 主治

風牙痛。不甚腫痛,不怕冷熱。

18.4 附註

外用草烏殭蠶蜂房(煅)、牙皁研末搽。

19 普濟方》卷四十五引《保生回車論》方之消風散

19.1 方名

消風散

19.2 組成

龍腦薄荷2兩(去土,令淨),荊芥穗2兩,羌活半兩,川芎半兩,細辛(去苗)1分,白朮2兩(銼),石膏(研極細、水飛曬乾)1分,甘草半兩(炙紫色)。

19.3 主治

風頭痛

19.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茶清或醇酒調下,熱服,日3次,不拘時候。一切風寒沐浴之後,並宜服之。

19.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0 傷科彙纂》卷七方消風散

20.1 方名

消風散

20.2 組成

人蔘1錢,防風1錢,川芎1錢,厚朴1錢,南星1錢,半夏1錢,桔梗1錢,肉桂1錢,當歸2錢,黃芩2錢,白芷2錢,羌活1錢半,獨活1錢半,柴胡7分,甘草3分(一方有蟬蛻1錢半,殭蠶2錢)。

20.3 主治

跌打損傷

20.4 用法用量

加童便煎服。

21 《幼科指掌》卷四方之消風散

21.1 方名

消風散

21.2 組成

防風杏仁陳皮全蠍糯米炒,去頭翅)、陳膽星白附子人蔘甘草升麻、幹葛、生薑南棗

21.3 主治

小兒肝中風。踞坐目斜視,舉頭不得,口嘴,手足不動。

21.4 用法用量

米湯送下。

21.5 製備方法

上爲末,糊丸綠豆大。

21.6 附註

脣青面黃者可治,脣黑面白者不可治。

22 《嚴氏濟生方》卷七方消風散

22.1 方名

消風散

22.2 組成

石膏(煅)1兩,甘菊花(去枝梗)1兩,防風去蘆)1兩,荊芥穗1兩,川羌活去蘆)1兩,羚羊角(鎊)1兩,川芎1兩,大豆黃卷(炒)1兩,當歸去蘆,酒洗)1兩,白芷1兩,甘草(炙)半兩。

22.3 主治

妊娠胎氣有傷肝臟,毒熱上攻,太陽穴痛,嘔逆,背項拘急頭旋目暈,視物不見,腮項腫核。

22.4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入好條半錢,煎至8分,去滓,食後通口服。

22.5 用藥禁忌

大忌酒面,煎炙、燒煿,雞、羊、鵝、鴨、豆腐、辛辣,一切毒食,並房勞及稍溫藥。

22.6 臨牀應用

兩眼失明《重訂嚴氏濟生方》:有一妊婦,將臨月,兩眼忽然失明,燈火不見,頭痛目暈,項腮腫滿,不能轉頸,諸醫治療不瘥,轉加危困,偶得此方,對證合之服,病減七八,獲安分娩。其眼帶吊起,人物不辨,服四物湯荊芥防風,更服天門冬飲子,以此二般藥間服,目漸稍明。

23 《便覽》卷一

23.1 方名

消風散

23.2 組成

荊芥穗5錢,甘草(炙)5錢,陳皮5錢,厚朴5錢,白殭蠶、蟬退、人蔘茯苓防風川芎藿香羌活白芷

23.3 主治

丹毒血風血熱,或頭面赤腫,或成瘡癤。

23.4 用法用量

荊芥茶清湯調服

23.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4 丹溪心法附餘》卷一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消風散

24.1 方名

消風散

24.2 組成

天麻(去苗)1兩,防風去蘆)2兩,細辛(去苗葉土)半兩,薄荷葉半兩,川芎1兩,甘草(炙)1兩,吳白芷1兩,硃砂1兩(爲衣)。

24.3 主治

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嚏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皮腫癢。

24.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嚼,食後生薑湯送下;茶清亦可。

2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彈子大,硃砂爲衣。

24.6 附註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消風丸”。

25 眼科臨症筆記》方之消風散

25.1 方名

消風散

25.2 組成

蛇牀子3錢,苦蔘2錢,枯礬1錢,艾葉7個,川椒5分,荊芥1錢半,薄荷1錢。

25.3 主治

目癢如蟲行症。

25.4 用法用量

水煎洗。

25.5 附註

凡初期患此症者,先刺三陽絡素髎內庭等穴;內服當歸活血湯。如其不愈,再用本方洗之最妥。

26 傷科方書》方之消風散

26.1 方名

消風散

26.2 組成

赤芍1錢2分,川芎1錢2分,當歸5分,升麻1錢,羌活1錢,陳皮1錢2分,半夏1錢2分,防風7分,南星5分,甘草3分,老薑3片。

26.3 主治

跌打損傷牙關緊閉。

26.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27 濟陽綱目》卷一○七方消風散

27.1 方名

消風散

27.2 組成

白芷細辛荊芥防風川椒全蠍

27.3 主治

牙疼

27.4 用法用量

擦患處,以鹽水漱,吐之。

27.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8 《疹科正傳》

28.1 方名

消風散

28.2 組成

防風荊芥羌活甘草陳皮茯苓白芍蟬蛻藁本桔梗、生地、川芎當歸何首烏

28.3 主治

疹子餘毒未盡,或因發汗過遲,以致蘊熱未散,發爲瘡疥。

29 《醫部全錄》卷三七四引葉心仰方

29.1 方名

消風散

29.2 組成

川連黃柏黃芩防風荊芥梔子連翹赤芍白芍川芎陳皮牛膝甘草蒺藜、京子、木瓜苦蔘玄蔘羌活獨活、生地、大黃

29.3 主治

久年楊梅漏毒瘡。

29.4 用法用量

水煎服。實者服7-8帖,虛者少服。再服對金丸收功。

30 種痘新書》卷四方之消風散

30.1 方名

消風散

30.2 組成

羌活獨活殭蠶防風天麻、白附、蟬蛻柴胡花粉川芎人蔘、炙草。

30.3 主治

痘瘡中風發熱之時,腠理開張,或中風邪,忽然直視,張口吐舌,不能言語。

30.4 用法用量

生薑引。

31 醫宗必讀》卷六方之消風散

31.1 方名

消風散

31.2 組成

蒼朮1錢,麻黃1錢,荊芥1錢,白芷1錢,陳皮1錢,甘草5分。

31.3 主治

四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身重

31.4 用法用量

上用水1鍾半,加生薑3片,蔥白1莖,煎8分服

32 胎產祕書》捲上方之消風散

32.1 方名

消風散

32.2 組成

雨茶、甘菊羌活石膏當歸川芎羚羊角白芷荊芥防風等分甘草8分。

32.3 主治

妊娠頭旋目昏,腮項硬腫,此因胎氣有傷,熱毒上攻太陽,沉痛欲嘔,背項拘急,致令眼暈生花。

32.4 用法用量

生薑水煎食後服

33 普濟方》卷一○三方之消風散

33.1 方名

消風散

33.2 組成

柴胡羌活當歸去蘆頭)、防風川芎甘草等分

33.3 主治

一切風熱上攻,頭面浮腫生瘡,偏正頭風

33.4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34 《盤珠集》卷下方之消風散

34.1 方名

消風散

34.2 組成

甘菊荊芥當歸大豆葉(炒)、防風茶葉羚羊角(鎊)、生石膏

34.3 主治

胎氣傷於熱毒頭旋眼花,腮項暴腫成核,痛甚嘔吐

35 普濟方》卷三四一方之消風散

35.1 方名

消風散

35.2 組成

石膏2錢,山茵陳2錢,菊花2錢,防風2錢,荊芥2錢,螺粉2錢,白芷2錢,川芎2錢,阿膠2錢,甘草2錢,木香半錢,白朮半錢。

35.3 主治

妊娠頭旋目暈,視物不明,腮項腫核。因胎氣有傷肝臟,毒氣上攻,太陽穴痛,嘔逆,背項拘急,致令眼暈生花,若加涎壅,危在旦夕。

35.4 用法用量

上銼作6服。水1盞,入好茶半錢,煎8分,通口服,頭微汗得愈。

36 普濟方》卷三四八方之消風散

36.1 方名

消風散

36.2 組成

京墨、石膏茵陳甘草菊花防風荊芥阿膠白朮南木香等分

36.3 主治

眼花血暈,視物不見。

36.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2盞,茶少許,煎至8分,溫服。俟頭上微汗出,立愈。

36.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37 普濟方》卷三九五方消風散

37.1 方名

消風散

37.2 組成

人蔘4錢,茯苓4錢,甘草4錢,紫蘇葉4錢,木瓜4錢,澤瀉4錢,香薷4錢,半夏曲4錢,白扁豆(炒)4錢,陳皮4錢,烏梅肉4錢,厚朴(炒)4錢。

37.3 主治

小兒吐瀉生風。

37.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37.5 加減

多困,加朱、麝。

37.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8 銀海精微》卷下方之消風散

38.1 方名

消風散

38.2 組成

藿香白芷全蠍甘草防風青風藤

38.3 主治

一切風毒上攻,頭目拘急,鼻澀。

39 古今醫統大全》卷五十五方消風散

39.1 方名

消風散

39.2 別名

二味消風散

39.3 組成

蘇州薄荷葉、蟬退(去頭足土淨)各等分

39.4 主治

風瘙癢

39.5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食遠溫酒調下。

39.6 製備方法

上爲末。

39.7 附註

二味消風散(《景嶽全書》卷五十六)。

40 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八方之消風散

40.1 方名

消風散

40.2 組成

荊芥穗半兩,甘草(炙)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半兩,殭蠶(去嘴)半兩,人蔘半兩,茯苓半兩,蟬蛻半兩,藿香葉半兩,防風半兩,厚朴(姜炒)2錢,芍藥2錢,陳皮(去白)2錢。

40.3 主治

兒風熱。因解衣風邪客於皮毛惡風發熱,多睡。

40.4 用法用量

用茶清或乳香煎湯調下,不拘時候。

40.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41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方之消風散

41.1 方名

消風散

41.2 組成

羌活8分,獨活8分,殭蠶8分,藿香8分,枳殼8分,防風8分,天麻8分,地骨皮8分,蟬蛻8分,前胡1錢半,柴胡1錢,黃芩1錢,天花粉1錢,桔梗1錢,茯苓1錢,荊芥1錢,紫草1錢,牛子1錢,人蔘7分,川芎7分,甘草4分。

41.3 主治

痰盛驚搐,譫語,狂急,口張,目作上視。痘前熱則生風,項強,牽引,直視,口渴舌強,如中風狀。

41.4 用法用量

生薑大棗水煎服。

42 外科啓玄》卷十二方之消風散

42.1 方名

消風散

42.2 組成

人蔘5錢,殭蠶(炒)5錢,甘草5錢,荊芥穗5錢,陳皮5錢,厚朴(制)5錢,茯苓5錢,蟬退5錢,防風5錢,川芎5錢,羌活5錢,藿香5錢。

42.3 主治

楊梅癬疹及翻花瘡

42.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土茯苓4兩。水3碗,煎至2碗,分上下體,食前後服。

42.5 製備方法

上爲末。

43 參考資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8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87.
  4.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76.
  5.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76-477.
  6.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77.
  7.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77-478.
  8. ^ [8]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78-48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