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庭

足背部腧穴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滎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足陽明胃經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tíng

2 英文參考

Nèitíng ST44[中國鍼灸學詞典]

nèití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內庭
漢語拼音Neiting
羅馬拼音Neiting
美國英譯名Inner Court
各國代號中國ST44
日本44
法國莫蘭特氏E44
富耶氏
德國M44
英國S44
美國St44

內庭經穴名(Nèitíng ST4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1]內庭足陽明胃經五輸穴滎穴五行屬水[1]。內即裏邊,庭指庭院,對歷兌來說,本穴猶如門內的庭院,故名內庭[1]。主治齒痛齒齦炎,齦腫,面腫,口㖞,喉痹咽喉腫痛鼻衄腹痛腹脹,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痢疾泄瀉,腸疝痛,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胃痙攣消化不良,目痛口噤耳鳴吞酸納呆腸癰便血大小便不利,脛骨痛,腳氣,足趾腫痛,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蹠趾關節痛,發熱頭痛牙痛便祕癮疹四肢厥逆,脛痛不可屈伸,癔症小便出血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胃出於厲兌……溜於內庭內庭,次趾外間也,爲滎。

6 穴名

內即裏邊,庭指庭院,對歷兌來說,本穴猶如門內的庭院,故名內庭[1]

內,內裏,內方。深處爲內,居處爲庭。門內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穴居第2、第3趾間之趾蹼部,地位隱蔽,猶如門內之庭堂也。本穴之下爲“歷兌”。“兌”於《易經》爲口,爲門。本穴猶在門庭之內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處,而在頭腦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關於內也。於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2]

7 所屬部位

足背[3]

8 內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內庭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足陽明胃經滎穴[4][5]

內庭位於足背第二、三蹠趾關節前方凹陷處;或於二、三趾間的縫紋端取穴[6]

內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取穴[6]

內庭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png

內庭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內庭穴的位置.png

內庭穴的位置

內庭的位置

內庭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內庭的位置

內庭穴的位置(肌肉

內庭的位置

內庭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蹠趾關節前方,二、三趾縫間的紋頭處取穴

內庭在足背,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正坐取穴[6]

仰臥或正坐位,當第2、3趾縫間的縫紋端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第2、第3趾之間,皮膚顏色深淺交界處即是[8]

10 穴位解剖

內庭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短伸肌、第二蹠骨間隙。有足背靜脈網。當足背內側皮神經外側支分爲趾背神經處。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外側支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長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的第2、3趾腱之間,深進入骨間肌。以上諸肌的神經支配爲腓深神經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在第二與第三趾長、短伸肌腱之間→第二、第三蹠骨頭之間[8]

皮膚→皮下組織→第2、第3趾長、短伸肌腱[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趾背神經(腓深神經分支)分佈;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足背動脈分佈

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外側支之趾背神經和足背靜脈[8]

11 內庭穴的功效與作用

內庭有清胃瀉火,理氣止痛作用

內庭和胃降逆、通腸化滯、清熱寧神的作用[8]

內庭有清胃腸溼熱理氣鎮痛之功[8]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滎穴,具有清經熱、降胃火作用,多用於胃火熾盛陽明熱熾、循經上擾的頭面咽喉、口齒、鼻疾患[8]

滎主身熱”,故內庭穴可清熱[8]

足陽明經脈循鼻外,入上齒中,挾口環脣,屬胃絡脾,其經筋結於面部,其絡脈絡於咽喉,所以,內庭穴既可清陽明經熱,治療齒痛鼻衄咽喉腫痛經絡病,又可泄陽明腑熱,治療胃腸腑症[8]

12 治病

內庭穴主治齒痛齒齦炎,齦腫,面腫,口㖞,喉痹咽喉腫痛鼻衄腹痛腹脹,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痢疾泄瀉,腸疝痛,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胃痙攣消化不良,目痛口噤耳鳴吞酸納呆腸癰便血大小便不利,脛骨痛,腳氣,足趾腫痛,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蹠趾關節痛,發熱頭痛牙痛便祕癮疹四肢厥逆,脛痛不可屈伸,癔症小便出血等。

內庭穴主治齒痛、口㖞、喉痹鼻衄腹痛腹脹痢疾泄瀉、足背腫痛、熱病胃痛吐酸[8]

內庭主治面口、脾胃等疾患:如目痛齒痛鼻衄喉痹口噤耳鳴腹痛腹脹吞酸納呆泄瀉痢疾腸癰便血大小便不利、脛骨痛、腳氣、足趾腫痛[8]

現代又多用內庭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齒齦炎、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腸疝痛、蹠趾關節痛等[8]

內庭主治發熱頭痛牙痛,口㖞,鼻衄咽喉腫痛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祕便血癮疹,足背腫痛等[8]

內庭穴主治胃痛吐酸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泄瀉便祕痢疾齒痛,齦腫,口㖞,鼻衄面腫咽喉腫痛四肢厥逆,脛痛不可屈伸,足背腫痛;熱病癔症小便出血[8]

五官系統疾病:牙痛齒齦炎,扁桃體炎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腸炎

其它:三叉神經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斜刺0.3~0.5寸[8]

直刺0.5~0.8寸[8][8]

直刺斜刺0.3~0.5寸[8][8],局部有酸脹感[8]針尖向上斜刺,其針感可沿本經上行[8]

13.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禁不可灸[8]

14 配伍

內庭上星太陽頭維,有清利頭目的作用,主治頭痛目赤腫痛

內庭合谷,有清瀉邪熱作用,主治牙齦腫痛

內庭合谷頰車,治牙齦腫痛[8]

內庭太沖曲池大椎,治熱病[8]

內庭頰車地倉下關,治口眼㖞斜[8]

內庭環跳,治脛痛不可屈伸[8]

內庭厲兌三間衝陽偏歷小海合谷復溜,治齲齒[8]

內庭天樞厲兌,治食不化、不嗜食[8]

15 特效按摩

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內庭上,適當用力上下推動,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口腔潰瘍鼻出血等上火症狀[8]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逆冷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慄,齦口噤僻,不嗜食內庭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㖞,齒齲痛,瘧,不嗜食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內庭次趾外,胃脘陽明。能療四肢厥,喜靜惡聞聲,耳內鳴喉痛,數欠牙疼,虛疾不思食,針着便惺惺

通玄指要賦》:腹膨而脹,奪內庭兮休遲。

玉龍歌》: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要先針。

17 現代研究

17.1 調節腸蠕動

在正常家兔身上針刺“足三裏”、“上巨虛”、“內庭”均可促進腸蠕動,對大腸蠕動比較亢進或緊張度較高者,針刺則使之減弱。說明針刺“內庭”等穴對腸運動有一定調節作用[8]

17.2 治療小兒吐乳

患兒年齡爲0.5~12個月,病程爲5~60 d。患兒平仰,取本穴(重者雙側),徐徐捻轉進針0.2~0.5寸,得氣後加速左右捻轉,不留針,每日1次。結果,治療3次,痊癒11例,無效1例。[8]

17.3 治療腹股溝急慢性疼痛

用30號l寸毫針直刺得氣後用捻轉瀉法,針刺左側,拇指向前、示指向後,針刺右側,示指向前、拇指向後,頻頻捻鍼,當疼痛緩解時留針20~30 min。[8]

17.4 對胃蠕動功能的影響

觀察針刺足陽明經上下對應的四白內庭對胃蠕動功能的影響,進一步探討足陽明經與胃的相關規律。選擇12例正常人及3例胃疾病患者觀察對象,對其四白內庭及左右旁開對照點進行鍼刺,並以B超顯像觀察針刺前後蠕動頻率電子標尺測蠕動波幅,同時攝片記錄。結果,針刺足陽明經的四白內庭對胃蠕動功能特異性影響。[8]

針刺內庭穴可使胃腸蠕動增強[8]

17.5 治療牙痛

坐位仰臥位,只取牙痛對側的內庭,用長0.5寸毫針,以捻轉提插手法強刺激同時囑咐患者按摩患牙或上下牙做咀嚼食物狀,留針15~20 min。針畢用三棱針點刺該穴放血3~10滴。一般治療1次,最長3次。結果:有8例患者經過1次治療疼痛消失,2例經過3次治療疼痛明顯減輕,總有效率100%。[8]

17.6 針麻

針刺內庭穴有明顯鎮痛作用,可用於中耳乳突根治術針麻[8]

17.7 引產

針刺內庭可用作引產[8]

17.8 治療白喉

針刺內庭可使白喉帶菌者轉陰[8]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9.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7.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0.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