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

人體部位名 經穴別名 腧穴學 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 頭頸部奇穴 鍼灸學 中醫學 經絡學 穴位特效按摩 經外奇穴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ài yáng

2 英文參考

sun[朗道漢英字典]

EX-HN4[中國鍼灸學詞典]

tàiyá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HN5[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太陽:1.人體部位名;2.三部九候部位之一;3.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4.經絡名;5.經外奇穴名;6.經穴別名;7.恆星。

4 人體部位名·太陽

太陽人體部位名,指顳顬[1]。位於眼眶眉棱骨)的外後上方,當顴骨弓上方的部位[2]

5 三部九候部位·太陽

太陽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古代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2]),即上部天,兩額之動脈[2]。以診頭部病變[2]

6 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太陽

太陽爲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2]。即文臺稍上靠內側處[2]。《奇效良方》:“左太陽口角紅脈現,變蒸候,主煩躁啼叫,頭肚上溫溫壯熱,……。”

參見武臺武臺爲小兒頭面望診的部位[3]。即耳前銳發下,平耳殼根前方,相當和髎之處[3]。明·方賢奇效良方》:“太陽脈紅至太陰內外有熱,又連文臺,熱極不解;至武臺,漸生變證。”

7 經絡名·太陽

太陽經絡[3]。見《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分手、足太陽,與少陰互爲表裏[3]太陽陽氣旺盛的意思。又稱“三陽[3]太陽經是多血少氣之經,針刺時,可以出血,不可傷氣[3]

8 經外奇穴名·太陽

太陽經外奇穴名(tàiyáng EX-HN5)[4]。出《備急千金要方》。別名前關當陽[4]。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4]太陽穴爲治療偏頭痛的首選穴[5]。主治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感冒眩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每日揉按5~10 min,有預防感冒頭痛作用,還可美容除皺[5]

8.1 拼音

tàiyáng

8.2 代號

EX-HN5

8.3 出處

太平聖惠方》: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是穴亦名太陽之穴……

8.4 別名

前關(《太平聖惠方》)、當陽[5]

8.5 太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經外奇穴·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5]

經外奇穴·太陽穴在頭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橫指的凹陷中[5]

經外奇穴·太陽穴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6]

經外奇穴·太陽的位置原載:“在外眥五分是。”《聖濟總錄》:“眼小眥後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今多據《聖濟總錄》結合《奇效良方》等,定位於外眼角與眉梢連線中點後開1寸處[6]

經外奇穴——太陽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太陽穴的位置

太陽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太陽穴的位置

8.6 太陽穴的取法

坐位或側伏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正坐或側伏位,絲竹空瞳子髂連線中點向外約1橫指處取穴[6]

快速取穴: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後1橫指,觸及一凹陷處即是太陽穴[7]

8.7 太陽穴穴位解剖

太陽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和顳肌。分佈有顴神經的分支顴面神經面神經的顳支和顴支,下頜神經的顳神經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8.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顳筋膜→顳肌[7]

8.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上頜神經顴顳支和顳淺動脈分佈;深層有下頜神經肌支和顳淺動脈肌支分佈[7]

8.8 太陽穴的功效與作用

清肝明目通絡止痛

太陽穴居眉毛外端和目外眥之間,位於頭之偏側,因此爲治療偏頭痛的首選穴;如每日揉按5~10 min,有預防感冒頭痛作用,還可美容除皺[7]

8.9 太陽穴治病

太陽穴主治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感冒眩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

太陽穴主治頭痛、目疾[7]

太陽穴主治頭痛偏頭痛感冒眩暈牙痛目赤腫痛以及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7]

太陽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偏正頭痛面癱面痛目赤腫痛麥粒腫目翳目澀齒痛[7]。爲治療偏頭痛的首選穴[7]

保健:每日揉按5~10 min,有預防感冒頭痛作用,還可美容除皺[7]

8.10 刺灸法

直刺斜刺0.3~0.5寸[7]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7]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7][7]

直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7]

偏頭痛向後平刺1~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同側顳部[7]

三叉神經痛向下平刺1.5~2.5寸,透下關,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面頰[7]

注意:針刺時,手法不能過強,退針後應用幹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7]

8.11 太陽穴配伍

太陽太沖委中關衝風池合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作用,主治天行赤眼

太陽攢竹肝俞太沖光明腎俞照海,有滋補肝腎,養肝明目作用,主治視物易色

太陽頭維率谷風池,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偏頭痛

太陽印堂合谷,治感冒頭痛[7]

太陽百會四神聰太陽,治偏頭痛[7]

太陽頰車耳門水溝承漿,治口眼斜[7]

太陽頰車耳門聽會耳尖風池,治目睛斜視[7]

8.12 特效按摩

每天臨睡前及早晨醒時,用雙手中指指腹揉按太陽穴1~3分鐘,可促進新陳代謝,健腦提神,養目護身,消除疲勞[7]

8.13 文獻摘要

太平聖惠方》: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是穴亦名太陽之穴。頭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可灸。針入三分。

聖濟總錄》:眼小眥後一寸,太陽穴,不可傷,傷即令人目枯,不可治也。

鍼灸大成》:太陽二穴,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痛,用三棱針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項頸,紫脈即見,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緊扭其領,令紫脈見,卻於紫脈上,刺出血,極效。

良方集腋》:偏正頭風斑蝥一個,去頭足翅,隔紙研細爲末,篩去衣殼,將末少許點在膏藥上,如患左痛貼右太陽,患右痛貼左太陽,隔半日取下,永不再發矣。……頭風痛壞一目,川貝母一粒,白胡椒七粒,共研末,蔥頭汁爲丸,如柏子大,用膏藥貼在太陽穴,目可重明。

驗方新編》:風火眼痛,黃丹和白蜜調敷太陽穴立效。

8.14 研究進展

8.14.1 治療流行性結膜炎

點刺太陽穴爲主治療103例,效果較好。能調整非洲流行性結膜炎引起的血象異常,促進角膜潰瘍穿孔的癒合,促進角膜近期瘢痕吸收,縮小。

8.14.2 治療頭痛

太陽印堂點刺放血治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50例,效果良好。

8.14.3 血漿內皮素的影響

針刺太陽風池,可使偏頭痛急性期患者血漿內皮素水平顯著下降。針刺能有效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狀態。[7]

8.14.4 偏頭痛肝陽上亢證)的影響

電針太陽治療偏頭痛肝陽上亢證)具有明顯的即時鎮痛效應,其在頭痛緩解持續時間、緩解程度、克服藥物副反應等方面較常規西藥治療具有優勢。[7]

9 經穴別名·太陽

9.1 瞳子髎的別名·太陽

太陽經穴別名,指瞳子髎[7]。出《備急千金要方》。《東醫寶鑑》作大陽[7]

穴位瞳子髎
漢語拼音Tongziliao
羅馬拼音Tungtzuliao
美國英譯名Bone of Pupil
各國代號中國GB1
日本1
法國莫蘭特氏VB3
富耶氏VB1
德國G1
英國G1
美國GB1

瞳子髎經穴名(Tóngzǐliáo GBl)[8]。出《鍼灸甲乙經》。別名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祕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魚尾(《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屬足少陽膽經[8]瞳子髎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交會穴[8][9]瞳子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9]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䁾,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㖞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症等。

9.1.1 瞳子髎的別名

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祕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魚尾(《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

9.1.2 出處

鍼灸甲乙經》:瞳子髎,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9.1.3 穴名

瞳子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9]

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猶人也。《荀子·王霸》:“誰子之與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稱瞳孔。目之精華瞳子,故稱目珠瞳子。《道藏經》:“目,壹子也。童子心神也。”髎,骨之郄。此穴近眼球,橫直瞳孔,在目外角骨隙中。瞳子屬腎,腎主骨,因名瞳子髎[10]

9.1.4 特異性

瞳子髎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交會穴[10][10]

9.1.5 所屬部位

外眥[11]

9.1.6 瞳子髎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11]

瞳子髎位於面部,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側伏或正坐仰靠取穴[11]

瞳子髎位於目外眥外側0.5寸,眶骨外緣凹陷處[11]

瞳子髎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肌肉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9.1.7 瞳子髎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令患者閉目,在目外眥外側,眶骨外側緣凹陷中取穴

瞳子髎位於面部,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側伏或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臥位,在目外眥外側,眶骨外側緣凹陷中取穴[12]

9.1.8 瞳子髎穴位解剖

瞳子髎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瞼外側韌帶、眶脂體。有顴眶動、靜脈分佈着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顳支。皮膚由眼神經淚腺神經分佈眼輪匝肌的瞼部肌纖維橫紋肌,肌纖維收縮時,可使眼瞼閉合。該肌受面神經介支支配。瞼外側韌帶緻密結締組織形成,連接瞼外側聯合與顴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結節之間,與瞼內韌帶配合,使眼瞼眼球緊密相貼。針刺不宜過深。

9.1.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顳肌[12]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肌[13]

9.1.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三叉神經的眼神經和上頜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的顳支、顴支和頹淺動脈分佈[13]

布有顴面神經,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顳支;並有顴眶動、靜脈通過[13]

9.1.9 瞳子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瞳子髎具有平肝熄風明目退翳的功效。

瞳子髎有巰風朋目的作用[13]

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瞳子髎又位於眼旁,故可用於眼病的治療[14]

瞳子髎位於眼部附近,具有清熱消腫明目退翳之功效,爲治療眼病之要穴[14]

瞳子髎膽經小腸經三焦經會穴,有清熱散風、活絡明目作用[14]

9.1.10 瞳子髎穴主治病

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䁾,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㖞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症等。

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䁾、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14]

瞳子髎穴主治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14]

瞳子髎穴主治頭面五官病:頭痛目赤腫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目翳青盲口眼㖞斜

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14]

現代常用於治療角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夜盲、視神經萎縮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14]

瞳子髎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翳青盲視力減退,結膜炎,淚囊炎,視神經萎縮[14]

1.五官系統疾病:角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夜盲症視神經萎縮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9.1.11 刺灸法

9.1.11.1 刺法

平刺0.3~0.5寸[14]

向後平刺斜刺0.3~0.5寸[14],局部有脹痛[14]

—般斜刺0.5~0.8寸[14]

沿皮刺0.5~1寸[14]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4][14]

9.1.11.2 灸法

直接灸[14]

不宜灸[14]

艾條灸5~10分鐘[14]

艾條灸5~10分鐘。

9.1.12 瞳子髎穴的配伍

瞳子髎睛明絲竹空攢竹,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睛明絲竹空攢竹四白,治療目赤腫痛目翳[14]

瞳子髎頭維印堂太沖,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瞳子髎頭維太沖印堂太陽,治療頭痛[14]

瞳子髎太陽率谷外關,治療偏頭痛[14]

瞳子髎頭維翳風陽白顴髎合谷,治療口眼㖞斜[14]

瞳子髎合谷太陽顴髎,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9.1.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外臺祕要》:青盲無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

鍼灸資生經》:目中翳膜,針瞳子髎丘墟

鍼灸大成》:目癢,翳白膜青盲無見,遠視䀮䀮,赤痛淚出多眵䁾,內眥癢,頭痛喉痹

類經圖翼》:一雲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類經圖翼》:婦人乳腫,針瞳子髎少澤

9.1.14 瞳子髎穴研究進展

9.1.14.1 治療膽石症所致的膽絞痛

患者仰臥或側臥位,取雙側瞳子髂,常規消毒後,取1寸毫針斜刺,行捻轉瀉法,以酸脹爲度,留針30 min,期間每隔3 min運針1 min。治療36例患者,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1.7%。[14]

9.1.14.2 治療中風偏癱

主穴攢竹瞳子髎。先取偏癱對側攢竹針尖向外透刺魚腰,再取瞳子髂,針尖向內透刺魚腰。雙手同時對二穴行小幅度、快頻率捻轉1~2 min,同時令患者努力活動偏癱肢體,以後每隔5~10 min行鍼一次,共留針30 min。配穴極泉委中三陰交太沖極泉委中得氣後不留針三陰交太沖得氣留針30 min。治療102例患者治癒69例,好轉24例,無效6例,死亡3例,總有效率爲91.2%。[14]

9.1.14.3 治療麥粒腫

常規消毒患側瞳子髎後,用已消毒三棱針或26號1寸毫針迅速刺破該穴處的皮膚,使之出血數滴,然後無菌幹棉球按壓針孔,隔日1次。治療期間,每日熱敷患處數次,每次10~15 min。治療98例患者,經放血1次而愈者達93例,經3次放血後無效而轉他法治療者5例。[14]

9.2 上關穴的別名·太陽

太陽經穴別名,即上關[14]。見《腧穴折衷》。

穴位上關
漢語拼音Shangguan
羅馬拼音Shangkuan
美國英譯名Upper Pass
各國代號中國GB3
日本3
法國莫蘭特氏VB2
富耶氏VB3
德國G3
英國G3
美國GB3

上關經穴名(Shàngguān GB3)[15]。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客主人客主容主[16]。屬足少陽膽經[16]上關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16][16]。上即上方,關即關界,指顴骨弓,此穴在其上緣,故名上關[16]上關穴主治耳、面頰、口齒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耳痛聤耳,上齒齲痛,牙關不開,口眼㖞斜目眩青盲偏頭痛齒痛口噤,口㖞,面痛癲狂癇證驚癇,現代又多用上關穴治療血管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頭痛中耳炎牙痛,下頜關節炎,顳頷關節功能紊亂,面肌痙攣眩暈等。

9.2.1 上關穴的別名

客主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客主(《鍼灸大全》),容主(《鍼灸大全》)。

9.2.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刺上關者,呿不能欠

9.2.3 穴名

上即上方,關即關界,指顴骨弓,此穴在其上緣,故名上關[16]

上,與下對言。關,意指關鍵之處。此穴在顴弓之上緣,足陽明胃經下關穴之上,故名上關[16]

9.2.4 特異性

上關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16][16]

9.2.5 所屬部位

耳前[16]

9.2.6 上關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上關穴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16]

上關穴位於面部,顴弓上緣中央凹陷中[16]

上關穴位於面部,顴弓上緣,距耳廓前緣約1寸處。與下關相直[16]

上關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上關穴在耳前的位置

上關穴的位置

上關穴在耳前的位置

上關穴的位置

上關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上關穴的位置

上關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

9.2.7 上關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側伏位,在耳前,顴骨弓上緣,當下關穴直上方取穴

正坐仰靠或側伏取穴[16]

正坐或仰臥位,在耳前,顴骨弓上緣,當下關直上方取穴[17]

9.2.8 上關穴位解剖

上關下皮膚、皮下組織、顳筋膜、顳肌。有顴眶動、靜脈分佈面神經的顴眶支。皮膚由下頜神經的耳顳神經分佈。該神經伴顳淺動脈上行,佈於顳區皮膚。皮下組織內,還有面神經的顳支和顳淺動、靜脈

9.2.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顳淺筋膜→顳筋膜下疏鬆結締組織→顳肌[17]

皮膚→皮下組織→顳肌[18]

9.2.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上頜神

經顴顳支和顳淺動脈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顴支和上頜動脈分佈[18]

布有面神經的顴支及顴面神經;並有顴眶動、靜脈通過[18]

9.2.9 上關穴的功效與作用

上關穴具有聰耳鎮痙,散風活絡的功效。

上關穴有開耳竅,疏經絡作用[18]

上關穴系膽經三焦經和胃經之會穴,有清熱散作用[18]

9.2.10 上關穴主治病

上關穴主治耳、面頰、口齒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耳痛聤耳,上齒齲痛,牙關不開,口眼㖞斜目眩青盲偏頭痛齒痛口噤,口㖞,面痛癲狂癇證驚癇,現代又多用上關穴治療血管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頭痛中耳炎牙痛,下頜關節炎,顳頷關節功能紊亂,面肌痙攣眩暈等。

上關穴主治耳、面頰、口齒等疾患:如耳鳴、耳聾耳痛聤耳、上齒齲痛、牙關不開、口眼㖞斜目眩青盲[18]

上關穴主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㖞斜齒痛口噤[18]

上關穴主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㖞,口噤齒痛面痛癲狂癇證[18]

現代又多用上關穴治療血管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18]

上關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齒痛口眼斜驚癇;以及中耳炎三叉神經痛[18]

五官系統疾病:耳鳴耳聾中耳炎牙痛,下頜關節炎,顳頷關節功能紊亂;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偏頭痛眩暈

9.2.11 刺灸法

9.2.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8][18][18],局部有酸脹感[18],不宜過深[18],否則會引起張口困難[18]

直刺0.5~1寸[18]

上關古說上關禁針。或問:既然禁針,何須設此穴位?答:正爲使人注意,以防粗工之不慎也。其他可灸可刺之穴,誤刺之,不過治療無效,若禁刺禁灸之穴誤取之,則危害殊甚。舊說本穴近於太陽,爲至尊至貴之處,故又稱“客主人”。[18]

上關穴內通腦系,腦爲全身君主,既爲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猶中央正統,天下之共主也。古時天子巡狩,所至之國,諸侯待以主人之禮。《禮記》:“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者。”故天子至處忝然以主人自居。以爲雖在客情,猶主人到來也。本穴禁灸禁刺,示人不可冒犯君上也。必不得已,以毫針輕取之。在專制時代,不敢以君王、皇帝名其穴,故製造隱語,稱之爲“客主人”。又以本穴傍近太陽之位,亦即天日之象也。更有以本穴穴位太陽者,而太陽之爲片,上關乃片中之點。又以其近於聽會,故治症略同於聽會。但治以撫按爲主,或以毫針輕取之。[18]

9.2.11.2 灸法

可灸[18][18][18]

艾條灸5~10分鐘[18]

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9.2.12 上關穴的配伍

上關配聽官、聽會翳風太溪,治耳聾耳鳴[18]

上關下關頰車合谷,治牙痛[18]

上關太陽合谷外關絲竹空,治偏頭痛[18]

上關聽宮聽會,有疏風清熱的作用,主治耳鳴

上關巨髎合谷,有祛風止痛,利牙關作用,主治牙痛

上關太陽絲竹空外關,有泄熱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9.2.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鍼灸甲乙經》:瘛瘲,口沫出,上關主之。青盲,𥌰目,惡風寒,上關主之。耳痛聾鳴,上關主之。上齒齲痛,惡寒者,上關主之。

鍼灸資生經》:偏風目瞤上關下關

鍼灸大成》:主脣吻強,口眼偏斜,青盲眯目……耳鳴耳聾瘈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脣吻強,耳聾瘛瘲,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嚼食鳴,偏風,口眼咼斜,耳中狀如蟬聲。

千金翼方》:耳聾鳴,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聽會上一寸動脈宛宛中針入一分,主耳聾鳴如蟬。

10 恆星·太陽

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態球體,它的直徑約爲1.39×106km,質量約爲2.2×l027t,爲地球質量的3.32×105倍,體積則比地球大1.3×106倍,平均密度爲地球的1/4。其主要組成氣體爲氫(約80%)和氦(約19%)。由於太陽內部持續進行着氫聚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所以不斷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並以輻射和對流的方式由核心向表面傳遞熱量,溫度也從中心向表面逐漸降低。由核聚變可知,氫聚合成氦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每1g質量將虧損0.00729。根據目前太陽產生核能的速率估算,其氫的儲量足夠維持600億年,因此太陽能可以說是用之不竭的。

太陽平均半徑23%(0.23R)的區域內是太陽的內核,其溫度約爲8×106~4×107K,密度爲水的80~100倍,佔太陽全部質量的40%,總體積的15%。這部分產生的能量太陽產生總能量的90%。氫聚合時放出γ射線,當它經過較冷區域時由於消耗能量,波長增長,變成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從0.23~0.7R的區域稱爲“輻射輸能區”,溫度降到1.3×105K,密度下降爲0.079g/ cm3。0.7~1.0R之間稱爲“對流區”,溫度下降到5×103K,密度下降到10-8g/cm3太陽的外部是一個光球層,它就是人們肉眼所看到的太陽表面,其溫度爲5762K,厚約500km,密度爲10-6g/cm3,它是由強烈電離氣體組成,太陽能絕大部分輻射都是由此向太空發射的。光球外面分佈着不僅能發光,而且幾乎是透明的太陽大氣,稱之爲“反變層”,它是由極稀薄的氣體組成,厚約數百公里,它能吸收某些可見光光譜輻射。“反變層”的外面是太陽大氣上層,稱之爲“色球層”,厚約1~1.5×104km,大部分由氫和氦組成。“色球層”外是伸入太空的銀白色日冕,溫度高達1百萬度,高度有時達幾十個太陽半徑。

太陽的構造可見,太陽並不是一個溫度恆定的黑體,而是一個多層的有不同波長髮射和吸收的輻射體。不過在太陽能利用中通常將它視爲一個溫度爲6000K,發射波長爲0.3~3μm的黑體。

11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4.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1.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88.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2.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9.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10. ^ [10]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12. ^ [12]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13. ^ [1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108.
  14. ^ [14]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8.
  16.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
  17. ^ [1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9.
  18. ^ [1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