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中藥材 利水消腫藥 利水滲溼藥(眼科) 利水滲溼藥 眼科常用中藥 中藥學 祛溼藥 菌藻類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ú líng

2 英文參考

Poria cocos[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fuling[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uckaho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uckahoe[朗道漢英字典]

pachyma cocos Fr.[朗道漢英字典]

Poria cocos Wolf[朗道漢英字典]

hoele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dian bread[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or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oria coco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uckahoo[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oria(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dian brea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茯苓藥材及飲片

茯苓

茯苓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爲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菌核[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Poria(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Indian bread(《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茯菟、白茯苓雲苓[2]

7 來源

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菌核[2]

茯苓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乾燥菌核[2]

8 原植物形態

菌核球形、長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團塊。表面有深褐色、多皺的皮殼。子實體平伏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乾燥後變爲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直徑0.5~2mm,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孢子長文武、近圓柱形,壁光滑。

生於砂質土壤、向陽山坡的松屬植物的根際;有栽培。

9 產地

茯苓主產於安徽、湖北、河南、雲南[2]

茯苓主產雲南、安徽、湖北、河南。

10 採收與初加工

全年可採挖,菌核挖出後堆置“發汗”後,排開涼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後,陰乾。或趁鮮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

11 生藥性狀

完整的茯苓呈類球形、扁長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外皮薄而粗糙,黑褐色,有明顯皺紋及縊縮體重,質堅實,破碎面顆粒性,近邊緣淡紅色,有細小蜂窩樣孔洞;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茯神)。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12 性味歸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2]

13 茯苓的功效與主治

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的功效,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嗽,食少脘悶,大便泄瀉眩暈心悸失眠夢遺、自濁、小便餘瀝帶下[2]

煎服:9~15g[2]

菌核皮部的淡紅色部分稱赤茯苓,具有行水利竅的功效,治小便不利淋濁,瀉利[2]

茯苓眼科常用利水滲溼藥,具有利水滲溼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

(1)用於溼邪上泛所致的雲霧移睛視瞻有色視瞻昏渺等。常與豬苓澤瀉配伍,如五苓散

(2)用於胞虛如球上胞下垂胞輪振跳,及針眼脾胃虛弱者。本品能健脾補中,常與黨蔘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

14 茯苓的化學成分

茯苓茯苓酸 (pachymic acid)、塊苓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茯苓含去乙酰基茯苓酸(Tumulosic acid)、茯苓酸(Pachymic acid)、齒孔酸、去氫齒孔酸、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三萜成分和β-茯苓聚糖(β-Pachyman)、麥角甾醇卵磷脂等。還含辛酸脂肪酸及無機元素[2]

15 茯苓的藥理作用

茯苓對大鼠幽門結紮性潰瘍有預防作用茯苓多糖對多種實驗腫瘤在體外和體內試驗均有明顯抗腫瘤作用[2]

茯苓聚糖可增強免疫功能。能使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加強[2]

茯苓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防治作用[2]

茯苓醇浸劑有明顯利尿作用[2]

茯苓煎劑對小鼠有鎮靜作用[2]

茯苓聚糖如切斷支鏈變爲茯苓次聚糖時,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2]

茯苓還能抗病原體[2]

16 茯苓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

茯苓

Fuling

PORIA

16.2 來源

本品爲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爲“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爲“茯苓塊”和“茯苓片”。

16.3 性狀

16.3.1 茯苓

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16.3.2 茯苓

爲去皮後切制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16.3.3 茯苓

爲去皮後切制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16.4 鑑別

(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和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滴,顯深紅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茯苓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u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甲酸(20:5:0.5)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16.5 檢查

16.5.1 水分

不得過18.0%(附錄ⅨH第一法)。

16.5.2 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K)。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溶劑,不得少於2.5%。

16.7 茯苓飲

16.7.1 炮製

茯苓個,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削去外皮,切制成塊或切厚片,曬乾

16.7.2 性狀、鑑別、檢查、浸出物

藥材

16.7.3 性味歸經

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16.7.4 功能與主治

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16.7.5 用法與用量

10~15g。

16.7.6 貯藏

置於燥處,防潮。

16.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