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厥證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jué zhèng

2 英文參考

infantile syncope syndrom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fantile syncop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infantile cold limb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小兒厥證爲病證名[1]

中醫藥學名詞》(2004):小兒厥證(infantile syncope syndrome[2])是指發生於小兒的厥證[2]

中醫藥學名詞》(2010):小兒厥證(infantile syncope[3])是指發生於小兒的以四肢逆冷,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四肢逆冷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

4 症狀

小兒真元虛,手足厥冷[3]

5 辨證分型

臨牀常分寒厥熱厥[3]。《雜病源流犀燭》卷九:“夫寒厥者,即陰厥,宜急補陽(如理中湯,或桂、附、乾薑、吳萸等);熱厥者,即陽厥,宜急泄熱(如芩、連、山梔石膏知母、童便,甚者可用硝、黃下之)。”

5.1 小兒厥證·寒厥

小兒厥證·寒厥(infantile cold syncope[3])爲病證名[4]。是指陽氣衰微,陰寒內盛,以四肢逆冷,伴形寒面青神疲乏力嗜臥,脣白,口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潤,脈沉弱或微遲爲常見症的小兒厥證證候[4]小兒寒厥小兒厥證之一,又名小兒陰厥[4]

5.1.1 病因病機

陽氣衰於下,陰寒過盛,以致陽虛則陰湊之而見手足厥冷證候[4]

5.1.2 症狀及治療

壽世保元》:“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厥逆,足蜷臥,脣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湯之類。仍速灸關元百壯,鼻尖有汗爲度。”

5.2 小兒厥證·熱厥

小兒厥證·熱厥(infantile heat syncope[4])爲病證名[5]。是指熱盛厥深,陰陽氣不相順接,以四肢逆冷,伴身熱面赤,畏熱喜冷,口渴喜冷飲,煩躁不眠,氣粗喘悶,大便祕結,或泄利下重小便短赤,嘔吐酸臭,或有譫妄舌苔黃糙,脈滑數爲常見症的小兒厥證證候[5]小兒厥證之一,又名小兒陽厥[5]

5.2.1 病因病機

邪熱過盛,陽氣內鬱,不能透達四肢而見手足厥冷,出現熱極似寒或真熱假寒之象[5]

5.2.2 症狀

血證論》:“……伏火之厥,則厥後微露熱形,口不和,便不溏,小便不清,心中疼熱,煩躁不寧,惡明喜暗,渴欲得飲,吐衄隨厥而發,皆現真熱假寒之象。”“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醫學心悟》)。

臨牀所見熱厥症狀,爲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舌幹,苔黃燥或焦黑起刺,伴惡熱口渴煩躁不得眠小便赤澀便祕,甚至神昏譫語[5]

5.2.3 治療

治療:“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發,轉厥爲熱,次乃更清其熱”(《血證論》)。故除用白虎湯四逆散、大、小承氣湯以清、下外,伴見閉證者宜開竅,可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伴見脫證者宜結合益氣固脫,用生脈散加減[5]

5.3 小兒厥證·氣厥

小兒厥證·氣厥(infantile qi syncope[5])是指氣機怫鬱上逆,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口脣發紺,胸膈喘滿,多發生於大哭吵鬧之後,苔薄白,脈沉弦爲常見症的小兒厥證證候[5]

5.4 小兒厥證·血厥

小兒厥證·血厥(infantile blood syncope[5])是指血不養腦,以突然暈厥面色蒼白四肢逆冷震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爲常見症的小兒厥證證候[5]

5.5 小兒厥證·痰厥

小兒厥證·痰厥(infantile phlegm syncope[5])是指痰盛氣閉,以突然氣悶痰鳴,不省人事,四肢逆冷,或嘔吐涎沫,舌苔薄白或厚膩,脈弦滑爲常見症的小兒厥證證候[5]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4.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

治療小兒厥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