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傷性休克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ǔn shāng xìng xiū kè

2 概述

嚴重創傷特別是在伴有一定量出血時常引起休克,稱爲創傷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損傷性休克多見於一些遭受嚴重損傷的病人,如骨折、擠壓傷、大手術等。血漿全血喪失至體外,加上損傷部位的出血水腫和滲出到組織間隙的液體不能參與循環,可使循環血量大減。至於受傷組織逐漸壞死分解,產生具有血管抑制作用的蛋白分解產物,如組織胺、蛋白酶等,引起微血管擴張和管壁通透性增加,也使有效循環血量進一步減少,組織更加缺血。

3 病因病理病機

創傷可以引發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其基本變化是存在體液分佈不均。周圍血管可以擴張,心排出功能可以正常,甚至會有代償性增高,而組織灌注壓是不足的。

創傷性休克可以伴有因失血和失液造成的低容量性休克。其中包括化學介質、損傷因子、氧自由基毒性物質的作用,以及神經內分泌的變化,使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強,造成滲出。是爲血管損傷滲出引起的低容量性休克,故應該屬於血管源性休克。雖然是低容量性休克,但卻與失血引起的低容量性休克有所不同。創傷性休克伴有大量的體液丟失,並在血管外間隙有大量的體液隔離開,更多地激活炎性介質,並且會發展成爲急性炎症反應綜合徵(SIRS)。

微循環障礙(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致微循環動脈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發生功能代謝障礙,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規律。休克微循環的變化,大致可分爲三期,即微循環缺血期、微循環淤血期和微循環凝血期(詳細請見失血性休克)。

微循環淤血期發展爲微循環凝血期是休克惡化的表現。其特點是:在微循環淤血的基礎上,於微循環內(特別是毛細血管靜脈端、微靜脈、小靜脈)有纖維蛋白性血栓形成,並常有局竈性或瀰漫性出血組織細胞因嚴重缺氧而發生變性壞死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休克的聯繫極爲密切,那麼休克如何引起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呢?

1.應激反應使血液凝固性升高。致休克的動因(如創傷燒傷出血等)和休克本身都是一種強烈的剌激,可引起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活動加強,使血液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力加強,爲凝血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2.凝血因子的釋放和激活。有的致休克動因(如創傷燒傷等)本身就能使凝血因子釋放和激活。例如,受損傷組織可釋放出大量的組織凝血活素,起動外源性凝血過程;大面積燒傷使大量紅細胞破壞,紅細胞膜內的磷脂紅細胞破壞釋出的ADP,促進凝血過程。

3.微循環障礙,組織缺氧,局部組織胺、激肽乳酸等增多。這些物質一方面引起毛細血管擴張淤血,通透性升高,血流緩慢,血液濃縮紅細胞粘滯性增加,有利於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損害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暴露膠元,激活凝血因子Ⅻ和使血小板粘附與聚集

4.缺氧使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降低,不能及時清除凝血酶元酶、凝血酶纖維蛋白。結果在上述因素作用下,而發生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圖1)。

圖1 創傷性休克引起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機理

應當指出,在不同類型的休克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形成的早晚可不相同。例如,在燒傷性和創傷性休克時,由於有大量的組織破壞,感染中毒休克時,由於內毒素血管內皮的直接損傷,因而都可較早地發生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而在失血性休克等,則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較晚。

治療損傷性休克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