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鬱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ān jiāo yù

2 註解

三焦鬱爲病證名,爲鬱證之一[1]。凡滯而不得發越之病,總稱鬱證[2]。將鬱證臟腑分類三焦鬱臟腑鬱的分類之一。《類證治裁》卷三:“三焦鬱口乾不食梔子薑汁浸,炒黑研細,以人蔘麥冬烏梅煎湯服。”《黃帝內經靈樞·脹論》:“三焦脹者,氣滿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奇效良方·脹滿》:“三焦脹證見大小便不通,卒然脹滿,脈來沉伏。又有虛實之分,虛者皮膚殼殼然而堅,不痛而氣滿,治以升降氣道,溫補脾元;實者內挾宿食,邪實於內,按之堅痛,當以疏氣滌實。”

鬱證爲病名。凡滯而不得發越之病,總稱鬱證。簡稱鬱。見《赤水玄珠·鬱證門》。《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載有木鬱火鬱土鬱、金鬱、水鬱,屬五氣之鬱,後世合稱五鬱。《丹溪心法》將鬱證分爲氣鬱血鬱溼鬱熱鬱痰鬱食鬱六種,總稱“六鬱”。《張氏醫通》卷三:“鬱證多緣子志慮不伸,而氣先受病。”又有七情鬱證內鬱,如怒鬱思鬱憂鬱悲鬱驚鬱恐鬱臟腑鬱證心鬱肝鬱脾鬱肺鬱腎鬱膽鬱三焦鬱等。六氣鬱證又稱外鬱,如風鬱寒鬱溼鬱熱鬱等。辨證虛實之分。實證常見有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數種。肝氣鬱結者,症見精神抑鬱,或胸悶脅痛腹脹暖氣,不思飲食,脈多弦細。治宜疏肝理氣爲主,可用四逆散氣鬱化火上逆者,症見頭痛頭暈胸悶脅脹,口苦口乾,苔黃舌紅,脈多弦數,治宜清肝瀉火,可用加味逍遙散。痰氣鬱結者,症見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氣化痰,可選用半夏厚朴湯、溫膽腸等方。虛證多見久鬱傷神和陰虛火旺兩類。久鬱傷神者,症見精神恍惚,悲憂善哭,疲乏無力。治宜養心安神,可用甘麥大棗湯陰虛火旺者,症見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治宜滋陰清火,養血柔肝,可用滋水清肝飲等方[2]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