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外聯合徑路矯治眶距增寬症手術

手術 眶距增寬矯正術 顱面外科手術 口腔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3 分類

口腔科/顱面外科手術/眶距增寬矯正

4 ICD編碼

02.0401

5 面顱的解剖

6 適應

眶距增寬顱內、外途徑矯治術適用於:

1.中度或重度眶距增寬。

2.篩板低於鼻額縫平面。

3.合併有腦膨出者。

7 禁忌症

1.弱智癡呆兒童

2.輕度眶距增寬。

3.全身情況差,不能耐受長時間全麻下開顱手術者。

8 術前準備

1.完成如下所列各種術前檢查,充分了解病人的局部畸形狀況及程度。

(1)臨牀檢查:對上述的畸形進行各種測量,以及對面部的其他異常進行檢查和描述。

(2)眼科檢查:包括視力、對光反射眼球運動和眼底。同時注意有無斜視。應檢查視野眼球突出度。

(3)鼻科檢查注意鼻腔內的情況,有無鼻中隔偏位,有無腦膨出,嗅覺是否正常等。

(4)神經外科檢查:根據臨牀的需要,可進行運動功檢查腦電圖或作動脈造影檢查

(5)放射線檢查前後位常規顱骨放射線檢查可顯示眶距過寬,也可顯示出垂直性眶不對稱。

在基底斷層X線片上可顯示眶內側壁和眶外側壁的情況,如長度、厚度、移位的程度和角度等。如兩側眶內側壁之間的距離前後一樣,甚至前窄後寬,則手術困難。一般是前寬後窄。斷層X線片上也可顯示兩側視神經孔間的距離。前後位斷層X線片可顯示眶上壁和眶下壁的情況。

X線片上應注意觀察篩板的位置。眶距增寬的病人常有篩板脫垂。同時觀察額竇和篩竇的發育及其範圍。

CT片提供腦、腦室及眶內容的清晰影像,並有助於設計手術方法和處理術後併發症。

2.完成肝、腎、心、肺功能檢查血生化、血氣等有關檢測,瞭解病人的周身狀況。

3.術前2d開始用抗生素液滴眼、鼻,漱口,噴口腔,並剪鼻毛

4.術前1d開始用抗生素止血藥物。

5.提前配血2000~3000ml備用。

6.洗頭、洗澡。用1∶1000潔爾滅液洗頭,剃光頭。

9 麻醉體位

口腔氣管內插管全麻。

病人取仰臥位,枕部墊氣圈。

10 手術步驟

10.1 1.翻轉頭皮額瓣,顯露頭面部骨架

作雙側頭皮冠狀切口,兩側至顴弓上緣和耳屏前,保留顳淺動脈於皮瓣內(圖10.14.1.1-6,10.14.1.1-7)。

爲了減少出血,可在作切口前在切開線兩側作鎖邊縫合,並在兩行縫線之間先注射含有1∶500000腎上腺素的生理鹽水,或在切開頭皮後在頭皮創緣出血處上頭皮夾(圖10.14.1.1-8,10.14.1.1-9)。

在頭皮帽狀腱膜下,骨膜上向下翻起皮瓣,至眶上緣上方1cm處橫行切開骨膜,從此以下骨膜即帶於皮瓣上。繼續向下剝離。當剝至眶上孔時,鑿去孔的下壁,以解脫神經血管束。從眶骨膜下剝離進入眶內的上壁、內側壁和外側壁。剝離滑車、內眥韌帶外眥韌帶。分別將各韌帶縫線作識別標誌。從淚溝剝起淚囊。在兩側剝至顴骨體前面和顴弓下緣的平面(圖10.14.1.1-10)。

從冠狀切口可顯露至鼻骨下緣,用彎形分離分離鼻骨後面的鼻黏膜(圖10.14.1.1-11)。

可進一步沿着鼻翼軟骨的軟骨膜分離,應注意避免穿破鼻黏膜(圖10.14.1.1-12)。

10.2 2.截骨開顱並進行顱內截骨

在額骨中線的兩側,分別翻起兩個骨瓣,每個骨瓣在顳側帶一骨膜蒂。或設計爲一個骨瓣,截骨開顱。放腦脊液以減顱內壓。剝離顱前窩兩側的硬腦膜暴露顱前窩底(圖10.14.1.1-13,10.14.1.1-14)。

10.3 3.眶外側壁截骨

在顳肌前緣上部切斷該肌,將肌肉前緣向後剝起,探出顳窩內側和前側的交界線。用骨鑿沿交界線縱形(上下行)鑿開,進入眶內,即爲眶外側壁的後鑿骨縫。用微型薄電鋸縱行剖開眶外側壁(圖10.14.1.1-15)。

如眶外側壁太薄,不能劈開整個外側壁時,將眶外側緣單獨劈開,使整個外側壁的厚度向內移動(圖10.14.1.1-16)。

10.4 4.截除兩眶間增寬的骨片並去除篩竇

切除一個正中的或兩個旁正中的兩眶間前壁的骨片,就可顯露出眶間間隙。首先去除鼻部和上頜骨額突的內側部分,即相當於篩板平面以下的部分。骨板的深面即爲鼻腔黏膜,中線的深面與鼻中隔相連。可以用微型骨鑽磨出去骨的界線,但勿磨穿深面的黏膜。用彎形小分離器從鼻骨的下緣開始,逐漸分離黏膜,用咬骨鉗逐步去骨,也可用微型骨鑽協助磨去骨質。去掉與鼻中隔相連的鼻骨

用刮匙刮除左右側疏鬆的篩竇氣房。刮除篩竇氣房時,也應避免穿破篩竇內側的鼻外側壁黏膜,同時應防止篩竇外側的眶內側壁紙板破裂。

在保護硬腦膜的條件下,除去計劃內的眶間的額骨部分。

仔細分離篩板下面的鼻黏膜,分離篩板上面的硬腦膜。用小骨鑿、小咬骨鉗和微型鑽,由前向後逐漸除去計劃內的篩板。爲了使兩側眼眶在中線靠攏,雞冠前部的篩竇也應去除(圖10.14.1.1-17~10.14.1.1-19)。

10.5 5.鼻中隔的去除

鼻中隔可以出現過厚、分叉和彎曲。爲了使眼眶可以移動到應有的位置,又保持鼻道的通暢,有時需要除去鼻中隔的軟骨。其方法是從前上分離鼻中隔黏膜,然後去除部分鼻中隔軟骨(圖10.14.1.1-20)。

有必要時需將鼻中隔的全部或大部去除,包括軟骨和鼻中隔黏膜。如去除了鼻中隔,則兩側形成一個統一的鼻通道,在鼻底的平面將剩餘的中線鼻黏膜,從前向後縫合,以覆蓋顯露的鼻中隔軟骨後面。繼續向上縫合,在頂部將鼻側的黏膜拉向中線並加以縫合。如此即將鼻腔與顱前窩隔開。在頂部將黏膜拉向中線縫合,黏膜外側的無效腔由於眶內壁向中線移動而得到消滅(圖10.14.1.1-21)。

如中隔是分叉的,就切除骨架,保留黏膜襯裏及與篩竇襯裏的連續性。中隔上部及上鼻甲表面黏膜上含嗅覺感受器,應在黏膜下作上篩房及部分中鼻甲剜除,黏膜必須加以保留。

在切除旁正中骨塊時,骨的切除繼續向上,進入篩板兩側的顱窩。

10.6 6.顱前窩及內、外側眶壁的骨切開

視神經前約8~10mm作一橫的骨切開線,越過眶頂。至中線時,可在篩板的後面越過,與在篩板的另一側骨切開線連續。然後使骨切開線繞過篩板外側緣的邊緣。延長骨切開線,通過眼眶內側壁、後淚嵴的後面。在外側,與經過眶外側壁的骨切開線相連(圖10.14.1.1-22,10.14.1.1-23)。

10.7 7.眶上骨切開

在眶頂上方1cm處作橫行骨切開,經眶外側壁上方的眶上嵴延伸。在內側則與眶間區縱形骨切開線相連。此截骨線也穿通顱前窩之前壁(圖10.14.1.1-24)。

10.8 8.眶下骨切開

下瞼緣下0.25cm處橫行切開皮膚眼輪匝肌,沿眶隔向下分離至眶下緣。橫行切開眶下緣骨膜,沿骨膜下向後分離,至眶下裂稍後方的平面,橫行鑿開眶下壁,此截骨線的內端繞經淚溝的後方。在眶下孔的稍下方橫行切開上頜骨的前面,內側面抵犁狀孔。從犁狀孔向後剝起鼻外側壁黏膜,自犁狀孔邊緣向後鑿斷鼻外側骨壁(圖10.14.1.1-25)。

10.9 9.顴骨後壁骨切開

從顳窩伸入骨鑿,探到眶下裂的外側部分,從眶下裂向前向下鑿開顴骨的後面骨質,與顴骨縱形截骨線之下端相遇。此處系盲探操作。

10.10 10.兩眼眶內移

手術至此,已切開的眼眶部分已易於移動。將兩眶移向內側。

內移眼眶時,如遇阻力,通常是上頜骨額突在近基部處切開不夠,可用骨刀鑿斷(圖10.14.1.1-26)。

10.11 11.骨內固定與骨移植

在額骨骨架與向內移的眶架之間安置骨間小鋼板或金屬絲固定。將髂骨或肋骨移植片楔入眶外側壁與顴骨的空隙中,以維持住眼眶的內移位置(圖10.14.1.1-27)。

10.12 12.內眥韌帶的縫合固定

重新找出內眥韌帶的內端,用軟金屬絲繞縫兩道,以防割穿韌帶,每側韌帶各用1根金屬絲。在眶內側壁作1個骨孔,以使韌帶可附着於骨內。此孔在淚窩稍後,緊貼後淚嵴之後,在額篩縫的平面。最重要的是使韌帶完全進入骨孔內。如此,則可防止術後韌帶遊離。每根金屬絲都橫行穿過鼻根骨質和對側的骨孔,並自對側內眥部穿出皮外,再分別穿過事先準備的碘仿紗布墊和樹脂扣,拉緊並扭結金屬絲時,即可使內眥部皮膚緊貼於骨面,以儘量縮小眥距。如術中未分離內眥韌帶者,此步即省略(圖10.14.1.1-28)。

10.13 13.鼻畸形的整復和骨移植

常需沿着鼻背切除過多的軟組織。在分叉鼻時,當鼻尖部切除多餘的皮膚和重複的軟骨之後,將骨移植片置於骨性鼻背上。伸向鼻尖骨移植片用穿過鼻骨金屬絲扣緊。可以用在鼻額角部形成的V-Y推進皮瓣或Z字改形術使鼻加長(圖10.14.1.1-29)。

外眥也可用金屬絲將其固定到眶外側緣的鑽孔處。

10.14 14.傷口的關閉與包紮

檢查無腦膜撕裂與腦脊液漏,裂口用縫合修補。將腦膜通過縫合懸掛於缺損邊緣的小鑽孔中,以防止無效腔腦膜下血腫。放回顱骨,通常不用金屬絲結紮就位,以適應術後短暫的腦水腫。縫合頭皮冠狀切口下瞼切口。作暫時性瞼緣縫合。額瓣下方兩側均置入負壓引流。作頭部中等壓力包紮(圖10.14.1.1-30)。

11 中注意要點

1.完善術中監測  通過前臂靜脈測中心靜脈壓;經皮膚插入股動脈,並連接到監測動脈壓的裝置上;腦脊液引流管插入腰椎蛛網膜下間隙並連於密閉的測量系統膀胱置管,記錄術中尿量直腸溫度計,連續監測溫度;心電圖記錄電極,連於示波器,以及外周靜脈線供輸液體和膠體

2.開顱時要採取相應措施,使大腦鬆弛。去除額部骨板時要細心分離腦膜和可能穿入顱骨內的矢狀竇。在先天畸形病例,二者常與顱骨內板緊密粘連。凡遇硬腦膜撕裂均需用細線縫合或修復

3.由於技術的進步,內眥韌帶已不必分離。這樣做固然會增加骨切開等操作的難度,但仍可完成。術畢時無需作內眥重附着術,術後內眥部更自然

12 術後處理

眶距增寬顱內、外途徑矯治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所有進行過顱面外科手術的病人都必須作術後監護,嚴密觀察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壓瞳孔、神志、肢體活動神經反射的變化。

2.爲了預防反應腦水腫,可留置腰椎穿刺腦脊液引流管,並加強其護理。

3.廣譜抗生素應用是在術前開始的,並在術後持續應用至體溫正常。

4.病人麻醉清醒後改半臥位,頭抬高15°~30°,有利於顱內靜脈迴流

5.減少頭部活動,頭兩側用砂袋固定。

6.20%甘露醇250ml靜注,2~3/d,連續3d。

7.術後血壓應維持在90mmHg以上。如負壓引流管引流出較多血液血壓及血球壓積偏低者,需進一步輸血

8.術後面部和頭皮的腫脹明顯,不能靠壓力包紮來預防。眼瞼和眶周可置小冰袋。可適當應用激素

9.觀察鼻腔分泌物的顏色和性質,注意無腦脊液漏。

10.注意口腔清潔和護理。

11.冠狀切口的縫線可於7d後拆除,負壓引流管2~3d後拔去。

13 併發症

13.1 1.死亡

手術死亡率有高達3%~7.1%的報道。手術死亡的常見原因爲腦水腫失血過多和術後顱內感染。預防措施在於術前制定周密的手術計劃,術中細心操作,減少手術出血注意止血並及時輸血,維持有效血容量和維持血壓在正常水平;及時防治腦水腫;選用高效、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

13.2 2.腦水腫

主要原因有術中呼吸、心跳驟停及通氣障礙(引起缺氧和二氧化化碳積聚)、開顱時間過長及術中對腦組織壓迫或牽拉過重。爲預防腦水腫應減少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保持術中呼吸道通暢,防止出現或及時解除通氣障礙,給氧,避免腦缺氧;開顱前給予20%甘露醇250~500ml,靜脈快速輸入;側腦室穿刺,或直接切開硬腦膜,適當放出腦脊液,術畢再縫合硬腦膜切口;放回額骨骨瓣時不作堅實的固定,只作數針骨膜縫合,並可在骨板顳側緣咬除一些骨質,使術後腦水腫有緩衝的餘地;術畢頭部傷口包紮不宜過緊,防止引起額骨骨板凹陷,必要時解除頭部包紮;術後應控制液體輸入量,靜脈輸注20%甘露醇250ml,2~3/d,連續3d。

13.3 3.呼吸道通氣不暢

主要原因是術中將鼻兩側向內靠攏,致鼻腔通氣不暢,或因術後鼻腔黏膜腫脹所致。術中應咬除肥大的鼻甲或除去變厚、彎曲的鼻中隔軟骨,甚至鼻中隔全層。也可咬去兩側內移的犁狀孔骨緣。術畢兩鼻孔內置入適當大小通氣管,維持5~7d。必要時作氣管造口,待手術後腫脹消退後拔管。

13.4 4.眥傾斜

骨切開後兩眶的移動是根據眶內側移位的程度。如各眶壁以相同的距離移動,眼眶圍繞縱軸作單純的旋轉運動,則會導致眶外側壁向前突出。眥傾斜的主要原因就是眼眶向內移位時眶外側壁前突和外側拉力(後者來自不同結構內的剩餘張力)、術後瘢痕收縮以及眼輪匝肌作用。預防:分離眶壁時,要避免分離內眥韌帶;要切除部分眶內壁,即從眶頂至眶內側壁截除一小塊楔形骨壁,這樣則眶外壁前突最小,從而減少了對兩眥的拉力。

13.5 5.內眥移位

原因是術中剝離了內眥韌帶的附麗,未作內眥固定術。預防:術中儘量保留內眥韌帶的正常附麗,避免剝離內眥韌帶。如已作剝離,應作內眥固定術。

13.6 6.上瞼下垂

原因是手術時損傷上瞼提肌或眶架的前突使上瞼失去了眼球的支持,或外眥向下移位,使上瞼的外側壁部分下移,形成瞼下垂。手術時慎勿損傷上瞼提肌。眶壁剝離時沿眶膜外進行,即可防止損傷上瞼提肌。內移眶架時注意勿使前突。

13.7 7.眼球內陷

原因是眶外側壁向前突出,導致眼球內陷。也可因眶內脂肪脫出到眶外的無效腔內所引起。在眶內側壁除去一小塊眶壁,可改善眶外側壁前突的程度。關閉眼眶的骨缺損,防止脂肪脫出。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