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肉芽腫性動脈炎

神經內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ú nèi ròu yá zhǒng xìng dòng mài yán

2 註解

4 疾病代碼

ICD:I67.7

5 疾病分類

神經內科

6 疾病概述

顱內肉芽腫性動脈炎(intracranial granulomatous arteritis)又稱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中樞神經系統肉芽腫性血管炎。發病年齡爲3~96 歲,中青年患者多見,女性多於男性,爲2∶1。常急性起病,亦可呈隱襲或波動病程。多數病例臨牀症狀與急性腦膜腦炎相似,表現頭痛噁心嘔吐頸強直;侷限性或瀰漫性腦損害症狀較常見,如腦神經麻痹小腦功能障礙、馬尾綜合徵或孤立的脊髓損害等,部分病例呈腦卒中樣發病,還可出現精神症狀記憶障礙或癡呆徵象。

7 疾病描述

顱內肉芽腫性動脈炎(intracranial granulomatous arteritis)又稱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中樞神經系統肉芽腫性血管炎。本病由Gravioto(1959)首先報道,但病例數有限。20 世紀60 年代以來由於腦血管造影技術廣泛應用,本病報道日益增多。

8 症狀體徵

1.發病年齡爲3~96 歲,中青年患者多見,女性多於男性,爲2∶1。常急性起病,亦可呈隱襲或波動病程。多數病例臨牀症狀與急性腦膜腦炎相似,表現頭痛噁心嘔吐頸強直;侷限性或瀰漫性腦損害症狀較常見,如腦神經麻痹小腦功能障礙、馬尾綜合徵或孤立的脊髓損害等,部分病例呈腦卒中樣發病,還可出現精神症狀記憶障礙或癡呆徵象。

2.本病與免疫抑制性疾病同時存在者亦不少見,如淋巴瘤白血病免疫抑制藥治療、HlV-1 感染骨髓增生性疾病等,但通常無發熱乏力肌肉關節疼痛貧血等非特異性症狀

9 疾病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電鏡發現患者中樞神經系統血管壁細胞病毒顆粒,認爲可能與病毒(鉅細胞病毒、EB 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AIDS 病毒)感染有關。雖然在血管壁有直接免疫交互作用,但尚未獲得本病由免疫複合物介導的證據。

10 病理生理

受累的血管壁常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其他單核細胞浸潤,但無嗜酸細胞浸潤。雖然血管中膜、外膜血管周圍結締組織中可見巨細胞,但不如顱外肉芽腫性動脈炎那樣多而廣泛。病變通常僅累及顱內100~500μm 直徑的小動脈,特別是軟腦膜動脈,偶爾累及頸內動脈椎動脈。顱外器官組織不受累。

受累血管狹窄或閉塞常導致腦內多數性小梗死竈,偶轉爲出血性腦梗死。病變常侷限於腦的一部分,如小腦半球、一側額葉或對側頂葉等。腦膜常有炎性細胞浸潤,臨牀可出現腦膜炎綜合徵

11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青年患者腦膜腦炎或腦卒中樣發病,腦血管造影呈節段性狹窄和擴張交替出現的念珠樣改變,軟腦膜/腦實質活檢證實爲血管炎,除外全身性炎症感染可確診。但活檢結果正常者亦不能排除本病,因與尸解診斷相比,活檢假陰性爲11%,診斷的敏感性74.4%。

實驗室檢查

1.約66%的患者可見血沉增快,平均44mm/h,可高達116mm/h。

2.CSF 檢查可見白細胞數輕中度增高,淋巴細胞或中粒細胞增高者佔68%;蛋白含量增高,平均爲1180mg/L,可高達8.25g/L。

其他輔助檢查

1.EEG 異常約81%,多爲瀰漫性慢波,偶有侷限性慢波或尖波發放。

2.CT 檢查可顯示腦梗死竈、出血和腦回增寬。

3.MRI 可清晰地顯示多個腦梗死竈。

4.腦血管造影檢查65%的患者可見典型血管炎改變。

12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以下情況所致的腦動脈炎鑑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如化膿性、結核性、梅毒性及真菌感染等;全身性疾病如結節動脈炎白塞病、Wegener 肉芽腫等;腫瘤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白血病等;濫用藥物如二醋嗎啡(海洛因)、苯丙胺等。

13 治療方案

非對照性臨牀試驗顯示,潑尼松60~80mg/d,口服,與鈣拮抗藥聯合應用有效,可推薦使用。病情好轉或穩定後逐漸減量,維持數月治療。對潑尼松無效或復發進展者,可加用環磷酰胺1~2mg/(kg?d),口服,療程6~12 個月。在治療期間必要時應重複腦血管造影檢查和(或)腦活檢監測病情轉歸和評價藥物療效。

14 併發症

常與免疫抑制性疾病同時存在,如淋巴瘤白血病等。患者也可能出現意識障礙精神狀態改變、智能障礙、甚至癡呆等表現。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預後差,大多數病人從症狀出現到死亡爲6 個月,最短僅3 天,最長達9 年,及時治療可改善預後。

預防:顱內肉芽腫性動脈炎尚無較好預防措施,應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在緩解期,激素維持量要服用數月,可改善預後。

16 流行病學

目前國內尚未查到較全面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有文獻報告平均發病年齡在40 多歲(3~74 歲),男女均可發病。

治療顱內肉芽腫性動脈炎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