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核血腫清除術

手術 腦血管疾病的手術 高血壓性腦出血手術 神經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é hé xuè zhǒng qīng chú shù

2 英文參考

evacuation of putaminal hematoma

3 手術名稱

殼核血腫清除術

5 ICD編碼

01.3905

6 概述

殼核出血高血壓性腦出血最常見的部位。Mizukami根據殼核出血在CT掃描所見,作了如下有利於手術入路選擇的分類:Ⅰ型爲限局型,血腫累及殼核及外囊;Ⅱ型爲進展型,可分爲兩種:殼核錐體束型,血腫僅破壞部分錐體束;殼核錐體束腦室型,血腫大部破入腦室,充填腦室腦室系統鑄型(圖4.4.1.1-1~4.4.1.1-3)。

殼核出血多呈垂直方向發展,故血腫增大過程中首先累及殼核、錐體束、尾狀核頭所構成的三角區,Mizukami稱之爲“脆弱三角”。當此部位破壞後血腫即穿入側腦室,形成血腫腦室的充填或鑄型。Mizukami還提出高血壓腦內出血“腦內擠壓概念”,並證明血腫周圍組織壓力遠比顱內壓力爲高,故提出儘早清除血腫,減輕血腫對周圍組織的壓迫,以防止腦疝,恢復腦功能,減少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質量。

7 適應

殼核血腫清除術適用於:

1.經內科治療無效,病情繼續加重,應爭取在腦組織未遭受不可逆的損害前清除血腫

2.昏迷病人或半昏迷病人應爭取在超早期清除血腫

3.腦室血腫充填或鑄型者應採取積極的手術治療。

4.腦出血後,出現一側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等小腦幕切跡疝的表現時,如無手術禁忌應儘快手術。

5.手術後病一度好轉,但經過一定時間後症狀又逐漸加重CT掃描確定有血腫形成則應再次手術。

8 禁忌症

1.年齡超過80歲的深昏迷病人多不宜手術。

2.腦疝晚期,雙側瞳孔已散大,去腦強直、病理性呼吸,腦幹繼發性損傷者,手術選擇應慎重。

3.有嚴重的冠心病或供血不足,以及腎功能衰竭者不宜手術。

9 術前準備

1.術前應行CT掃描或MRI檢查。

2.對嚴重血壓升高的病人,應適當降低血壓

3.已出現一側瞳孔散大時,應立即靜滴20%甘露醇250ml,並迅速做開顱清除血腫的準備,爭取儘早解除血腫的壓迫。

10 麻醉體位

一般採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取側臥位血腫側在上)。

11 手術步驟

11.1 1.經顳中回入路清除殼核部血腫

(1)頭皮切口:做患側顳部馬蹄切口(圖4.4.1.1-4A),頭皮,帽狀腱膜翻向下方;切開顳筋膜和顳肌達骨膜,在預定鑽孔處推開骨膜準備鑽孔。

(2)骨瓣開顱:一般鑽4個骨孔形成骨瓣,顳肌連同骨瓣翻向下方。

(3)硬腦膜切開:當硬腦膜切開時腦組織膨出易造成損傷,最好先在相當於顳中回處將硬腦膜切開5mm小口,用雙極電凝處理腦表面的血管,根據CT顯示的血腫部位及大小用腦針進行穿刺,一般3~4cm則可達到血腫。如未發現血腫,則應再次覈對血腫位置,變換方向再行穿刺。當流出陳舊性血塊或血性液體後,再將硬腦膜平行切開3~4cm,若顱內壓力不高也可弧形向上切開硬腦膜。在血腫清除後,如腦組織仍膨隆,可在顳肌下的手術野內星狀剪開硬腦膜行顳肌下減壓,這樣有助於病人渡過術後腦水腫期。

(4)腦皮質切開:在顳上回或顳中回預選的皮質切口處做3~4cm切口(圖4.4.1.1-4B),雙極電凝止血,沿穿刺方向深入2~3cm,則可達到血腫腔內。

(5)血腫清除:血腫的清除主要是依靠吸引器輕柔地抽吸和間斷地用等滲鹽水沖洗,將血凝塊清除(圖4.4.1.1-4C),必要時也可用取瘤鉗把鬆動的血塊取出。血腫清除過程中,遇到周圍腦組織的小血管活動出血時用雙極電凝止血,但不可電凝未出血的豆紋動脈主幹,以免造成更廣泛的區域缺血。對於血腫壁已粘連很緊的小血塊不宜勉強吸淨,防止造成周圍腦組織的更大損傷止血務必仔細可靠,以防再出血。若減壓不滿意時應剪開手術區硬腦膜,除去骨瓣,並在血腫腔內置引流管,術後持續引流。

(6)關顱:小型血腫清除後,其空腔已近於閉合,腦組織鬆軟,腦搏動恢復,則可將硬腦膜縫合常規關顱。病情危重、血腫清除後腦壓仍很高,腦膨出較重,應行顳肌下減壓,將硬腦膜星形剪開,顳肌下骨窗擴大,骨瓣下部咬成半圓形,餘骨瓣復位,縫合骨膜、顳肌,置皮下引流條,縫合帽狀腱膜和頭皮。

11.2 2.經側裂入路清除殼核部血腫

(1)頭皮切口:相當於外側裂顱骨投影線,由前下髮際處向上做6cm斜切口或顳前部馬蹄切口(圖4.4.1.1-5A、B)。

(2)開顱:顱骨鑽孔後擴大骨窗或骨瓣開顱,骨瓣連同顳肌翻向下。蝶骨嵴儘量向前下方咬除。

(3)弧形切開硬腦膜,並翻向上方。

(4)側裂入路:側裂在前端較寬,爲了容易辨認,必要時在顯微鏡下操作。看清側裂內的靜脈,在大腦中動脈的上方或下方剪開蛛網膜2~3cm長,注意損傷側裂血管。用腦壓板或剝離子將腦組織分開,達島葉皮質,顯露出島葉(圖4.4.1.1-6A)。在島葉表面可看到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在分支中間無血管區用腦針向深部穿刺,約0.5~1.5cm即可達血腫腔。證實爲陳舊性血液後將島葉切開0.5~0.8cm,用窄腦壓板向下分開,即可看到黑色凝血塊涌出,進入血腫腔(圖4.4.1.1-6B)。

(5)清除血腫:用吸引器吸除血凝塊,發現活動出血的豆紋動脈分支,用雙極電凝止血,切勿電凝或夾閉未出血動脈,以免加重腦功能損害。清除血凝塊的操作步驟與前所述相同。

(6)關顱:血腫清除後,血腫腔內放一軟膠管引流,但如顱內壓力較高,腦膨隆明顯,不縫合硬腦膜而行顳肌下減壓,只縫合顳肌及頭皮。

12 中注意要點

1.經顳中回入路時由於血腫深部臨近基底節區重要結構,且出血又多爲豆紋動脈或其分支,故一切操作必須在直視下或顯微鏡下進行,吸引器吸力不要過大,血腫腔壁勿因手術操作而增加新的損傷血腫清除後壁上留的小片血塊不要免強清除,見到的小血管出血一定用雙極電凝徹底止血。當血腫已穿破腦室,可用細導尿管沖洗,引流出腦室內的血塊,勿擴大穿破口探查腦室血腫,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2.經側裂入路時術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側裂靜脈,不得有任何損傷。當到達島葉時,對大腦中動脈各分支要妥加保護;切開島葉進入血腫腔後,清除血塊時要注意保護未出血的豆紋動脈分支,不得將其電凝或夾閉,以免加重腦功能損害。吸引器吸引時要在直視下仔細操作,最好在顯微鏡下進行,勿損傷血腫壁周圍腦組織,發現活動出血點要用雙極電凝止血,儘可能不用海綿壓迫止血

13 術後處理

1.應繼續控制血壓,如一般降壓藥作用不明顯時,可術後早期使用硝普鈉血壓以防血腫腔再出血

2.術後病情惡化時應行CT複查,血腫破入腦室內時,術後應行腦室持續外引流。

14 併發症

1.再出血。病人多長期患高血壓動脈硬化,術後血壓升高控制困難,易發生血腫腔或其他部位再出血,必要時行CT掃描。

2.胃腸道出血。因出血導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引起應激性潰瘍,出現消化道出血,應及時處理。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