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g qí sháo yào guì zhī kǔ jiǔ tāng

2 金匱要略》卷中: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2.1 別名

耆芍桂酒湯(《金匱要略》卷中)。

2.2 處方

黃耆15克 芍藥9克 桂枝9克

2.3 功能主治

益氣祛溼,和營瀉熱。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

2.4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苦酒200克,水1.4升相和,煮取600毫升,每次溫服200毫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2.5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中

3 《金匱》卷中

3.1 方名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3.2 別名

耆芍桂酒湯、黃耆苦酒湯苦酒湯黃耆桂枝苦酒湯、耆桂酒、黃耆芍藥桂酒湯

3.3 組成

黃耆5兩,芍藥3兩,桂枝3兩。

3.4 主治

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傷寒脈沉,咽痛自汗

3.5 用法用量

上3味,以苦酒1升,水7升,相和,煮取3升,溫服1升。當心煩,服至6-7日乃解;苦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代苦酒。

3.6 臨牀應用

黃汗:張某某,女,22歲。因家務勞作汗出,即用涼水浸毛巾擦洗身體,後發現上半身出汗,色黃,量多而粘,衣物均被黃染。自覺乏力納呆,微發熱,有時乾噦,月經正常,小便色略赤,大便色正常,鞏膜皮膚無黃染,舌質正常苔薄白,脈略滑。辨證黃汗。時值盛夏,暑熱當令,勞則陽氣張,遂汗出,復受水寒之氣,致熱伏於內,釀成外寒溼,內鬱熱之勢,交相蒸鬱,汗液排泄障礙,或發熱汗出而色黃。治則調和營衛,清泄鬱熱。方藥:耆芍桂酒湯去苦酒加梔子黃柏。藥用:黃耆18g,白芍12g,桂枝9g,黃柏9g,水煎分2次服。服3劑黃汗已止。隨訪3年未再發現黃汗

3.7 各家論述

1.《千金方衍義》:水溼從外漸漬於經,非桂之辛溫無以驅之達表;既用桂、芍內和營血,即以黃耆外壯衛氣以杜溼邪之復入;猶恐耆、芍固護不逮,而用苦酒收斂津液不使隨藥外泄。乃服藥後每致心煩,乃苦酒阻絕陽氣不能通達之故,須6-7日稍和,心下方得快,然非若水煎湯液性味易過也。
2.《金匱要略心典》:黃耆桂枝芍藥,行陽益陰,得酒則氣益和而行愈固,蓋欲使營衛大行,而邪氣畢達耳。雲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遂行,久積藥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6-7日而解。

3.8 附註

耆芍桂酒湯(原書同卷)、黃耆苦酒湯(《聖濟總錄》卷六十一)、苦酒湯(《全生指迷方》卷三)、黃耆桂枝苦酒湯(《雞峯》卷十九)、耆桂酒(《玉案》卷三)、黃耆芍藥桂酒湯(《症因脈治》卷三)。本方方名,《外臺》引作“黃耆芍藥桂心酒湯”、《準繩·類方》引作“耆芍桂苦酒湯”、《醫燈續焰》引作“黃耆芍桂酒湯。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