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清 高士宗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厥論第四十五篇

痹證痿證而論厥證也。經脈陰陽之氣,不可偏勝。陽氣損,陰氣獨在,則手足寒厥,或令人腹滿陰氣衰,陽氣獨勝,則手足熱厥,或令人暴不知人。經脈厥而形諸病,則有厥狀,氣機逆而形諸病,則有病能,故終舉手足六經之厥狀病能以明之。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厥,猶逆也。經脈之血,皮毛之氣,不相順接而厥逆也。蓋經脈之血,出於手足之指井,合皮毛之氣,而溜於榮,注於俞,過於原,行於經,入於合。若經氣不相通貫,致有寒熱之厥,故以爲問。

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爲熱厥

厥有寒熱,其根皆起於下。故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爲熱厥。下,足下也。

帝曰∶熱厥之爲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熱爲陽,足爲陰,熱厥之爲熱也。何以必起於足下?

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

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陽氣之熱,本於陰氣之虛。故陽氣陰氣皆起於足,而有表裏之分。太陽根起於足小趾外側,陽明根起於足大次趾之端,少陽根起於足小次趾之端,是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太陰根起於隱白少陰根起於湧泉厥陰根起於大敦,是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三陽三陰,皆起於足。今陰氣衰,故陽氣勝,陽氣勝則足下熱也。此熱厥所以起於足下也。

帝曰∶寒厥之爲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寒爲陰,膝爲陽,寒厥之爲寒也,何以必從五指而上於膝?

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

勝則從五指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則陰氣當起於五指之裏。三陰經氣,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今陽氣衰,故陰氣勝;陰氣勝則從五指膝上寒。膝外爲陽,膝內爲陰。故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此寒厥所以從五指,而上於膝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失其所用之陽氣,則爲寒厥,故問寒厥何失而然?

岐伯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

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

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爲之寒也。

《痿論》雲,入房太甚,宗筋弛縱。故前陰者乃宗筋之所聚,陽明主潤宗筋,而陽明胃腑,水谷之精,又借太陰脾土以營運。故宗筋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時當春夏,則人身陽氣多而陰氣少,陰氣雖少,陽之守也。時當秋冬,則人身陰氣盛而陽氣衰,陽氣雖衰,陰之使也。此人寒厥者,秉質壯盛,以秋冬用陽之時,而奪於所用,則在下之陰氣,上爭於陽,致陽氣不能復。復,內藏也。陽氣不復,不和於陰,則精氣散溢於下,正虛邪生,故邪氣因從之而上也。陰寒邪氣因於中,而陽氣日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爲之寒也。是失其所用之陽氣,而爲寒厥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失其所藏之陰精,則爲熱厥,故問熱厥何如而然?

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

入則胃不和胃不和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

散,酒氣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偏於身,內熱溺赤也。夫

酒氣盛而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爲之熱也。

數,音朔。溺,鳥去聲,下同。陰虛陽勝,則爲熱厥,故假飲酒以明之,酒入於胃,先行皮膚,先充絡脈,則絡脈滿而經脈虛,不由脾氣之營運,故曰脾主爲胃行其津液者也。今不由脾運,是陰氣虛,酒氣先行皮毛絡脈而後入,則陽氣入。入者,絡脈之熱,復入於胃也。故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經隧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灌其四肢也,此人熱厥者,必數飲酒而醉,若既醉且飽以入房,其谷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復與谷氣相薄,酒性熱,故熱盛於中,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外皆熱,故內熱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性悍,致腎精之氣日衰,而陽氣獨勝,陽氣獨勝故手足爲之熱也,是失其所藏之陰精,而爲熱厥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運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上文寒厥熱厥,其厥在於經脈,故復問厥,或令人腹滿,則脾土內虛,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一日乃知,則心神失守,不在經脈,其故何也?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

陰寒之氣盛於上,則上下皆陰,而陽氣虛於下,下虛則腹脹滿,以明腹滿而爲寒厥之意。

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重,平聲。陽熱之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心神不寧,故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也,以明暴不知人而爲熱厥之意。此一節,論厥證寒熱陰陽陽虛則爲寒厥陰虛則爲熱厥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腹滿不知人,仍不外陰陽寒熱之義,帝故善之。而三陽三陰六經脈,皆有厥狀病能,故舉以問。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爲僕。

厥狀屬經,病能屬氣。巨陽太陽也,其脈上額交巔,下出足外踝之後,故巨陽之厥,其狀則上爲腫首頭重,下爲足不能行,病經而轉於氣,則發爲僕。此明巨陽經脈之厥狀,而兼及病能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陽明之厥,則陽明經脈不和,故巔疾欲走呼,其脈下循腹裏,故腹滿。狀爲巔疾,故不得臥陽明之脈起面,故面赤而熱,狀欲走呼,故妄見而妄言,此明陽明之厥狀也。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

少陽之厥,則少陽經脈不和,其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暴聾。其脈加頰車,循脅裏,行身之側,故頰腫而熱,脅痛,出膝外廉,下輔骨,故不可以遠,此明少陽之厥狀也。

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太陰之厥,則太陰經脈不和,其脈入腹,屬脾絡胃,故腹滿脹。腹滿脾土不和,脹則胃土不和,其狀腹滿,故後便不利,其狀脹,故不欲食,不欲食而強食則嘔。脾胃不和,故不得臥。此明太陰之厥狀也。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少陰之厥,則少陰經脈不和。少陰腎脈也。腎爲水髒,厥則水竭火盛,故口乾溺赤溺赤水道不利而腹滿口乾則火熱上炎而心痛,此明少陰之厥狀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

好,去聲。厥陰之厥,則厥陰經脈不和,其脈過陰器,抵小腹,故少腹腫痛,少腹不但腫痛而且脹,腫痛而脹,故徑溲不利,肝木不舒,故好臥。筋不柔和,故屈膝。屈膝,蜷臥也。陰縮腫,前陰萎縮囊腫也。厥陰之脈,上內廉,故內熱。此明厥陰之厥狀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結上文而言三陽三陰之厥,當以針刺治之。故經脈有餘而盛,則針刺以瀉之;經脈不足而虛,則針刺以補之;經脈不盛不虛,則各隨其經脈,取而調和之。

太陰厥逆,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上文申明厥狀,故但言厥,此下兼論病能,故言厥逆。太陰厥逆,經厥而氣亦逆也。急攣,太陰之氣不和於髀也。心痛引腹,太陽之氣不能從腹上交於心,故心痛復引於腹也。此太陰厥逆之病能,乃太陰所主之病,故曰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陰厥氣逆,少陰火氣虛於上,故虛滿而有欲嘔之變證少陰水氣虛於下,故下泄而其便復清,此少陰厥逆之病能,故當治其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言,治主病者。

厥陰厥氣逆,則筋攣腰痛肝氣鬱,則虛滿,而前陰閉結;肝木不生心火,故言。此厥陰厥逆之病能,故當治其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結上文而言。三陰厥者,病在經;三陰逆者,病在氣。故三陰俱逆,不得陽氣以和之,致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三陰,不和於陽,故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太陽厥氣逆,則陽氣不能周遍,故僵仆僵仆,即上文發爲僕之義。陽熱之氣,不行皮毛內傷絡脈陽絡傷則血外溢,故嘔血善衄。此太陽厥逆之病能,故當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少陽厥氣逆,則樞轉有乖,故機關不利。申明機關不利者,病於下,則腰不可以行,病於上,則項不可以顧;不能樞轉從外,則發腸癰,發腸癰內鬱之氣,從癰而泄,不可治。少陽之主病,當治陽明腸癰。若治少陽,虛其旋轉之氣,神機內亂,而發驚,樞將折也,故死。此少陽厥病能,發於陽明,當治陽明,故不言治主病者。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陽明厥氣逆,則陽明燥金之氣,不和於肺,故喘咳陽明氣逆,故身熱,聞木音則善驚,熱迫於經,則衄、嘔血。上文發腸癰,不可治少陽,當治陽明,是治陽明之意已寓於上,故此不言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上文論六經之厥狀,復論六經病能,而經脈之中,又有手之六經,故復舉手六經之厥逆,以終經脈病能之義。手太陰厥氣逆,則肺氣虛、滿而咳。肺氣滿、咳,不能四布其水津,故善嘔沫,此手太陰厥逆之病能,故當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手心主厥陰包絡手少陰心經,經厥氣逆,皆有心痛之病。喉者,肺氣也。心痛引喉,則兩火上炎而爍金,又兼身熱爲焚爲焰,則死不可治。由是而知心包與心,不可皆病也。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經脈》論雲,小腸手太陽之脈,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故手太陽厥氣逆,則耳聾、泣出。耳聾、泣出者,液虛也。液虛,則骨屬屈伸不利,故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此手太陽厥之病能,故當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治主病者。

經脈論雲∶三焦手少陽之脈,則病嗌腫喉痹。今手少陽經氣厥逆,不能外通腠理,故上逆而喉痹嗌腫,當治手少陽三焦。者,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也。《經脈》論雲,大腸手陽明之脈,是主津液所生病者。今手陽明經氣厥逆,津液不榮於經脈,故。當資手陽明津液,故治主病者。此一節言,厥狀在經,病能在氣,舉手足六經之主病,以終厥論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