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直解》

清 高士宗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氣厥論第三十七篇

五臟六腑,主十二經脈,一氣營運,環轉不息,臟腑不和則氣厥氣厥寒熱相移,寒熱相移,此皆得之氣厥,故帝問寒熱相移,伯舉而論之,終言得之氣厥也。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

五臟六腑,一氣營運,寒熱相移,由於氣厥,帝故問之。

岐伯對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

脾,舊本誤肝,今改。五臟之氣,以腎爲本。如腎藏受寒,轉移於脾,脾主肌肉,故癰腫,癰腫則腠理的能外通皮毛,內合三焦,故少氣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脾臟受寒,轉移於肝,肝血凝聚,則癰腫。癰腫則筋不柔和,故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膈中

肝臟受寒,轉移於心,心者,火也,寒逆於心則狂,申明狂者由寒氣之隔於中,故曰隔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臟受寒,轉移於肺,則爲肺消。申明肺消者,消渴欲飲,飲一溲二也。水精不布,下而不上,故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爲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寒於大腸,疾

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肺臟受寒,轉移於腎,則爲湧水,申明湧水者,土虛水泛,土虛則按腹不堅,水泛則水氣寒於大腸疾行腸鳴而濯濯有而,如囊之裹漿,此爲湧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爲驚衄

承上文移寒,而復論移熱也,脾臟受熱,轉移於肝,肝氣熱則驚,肝血熱則衄,故爲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肝臟受熱,轉移於心,心者火也,火烈自焚,故死。

心移熱於肺,傳爲膈消

心臟受熱,轉移於肺,膈之上,心肺也,故傳爲膈消,消,消渴也。

肺移熱於腎,傳爲柔。

肺臟受熱,轉移於腎,腎主骨,骨屬屈伸,故傳爲柔。

腎移熱於脾,傳爲虛腸,死不可治。

腎臟受熱,轉移於脾,脾者,土也,虛則清濁不分,故傳爲虛腸,虛而腸,死不可治。按陰陽別論雲,心之肺,謂之死陰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肝之心,謂之生陽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故心移寒於肺,肝移熱於心,腎移熱於脾,皆言其死,此之謂也。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溺,鳥去聲。承上文五臟寒熱相移,而論六腑之移熱也。胞者,血海也。膀胱者,胞中之室。如胞移熱於膀胱,熱入膀胱則癃,血入膀胱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爲口糜

小腸大腸之上,小腸膀胱之熱,不能化物而傳於大腸,則膈腸不便,熱氣上蒸,則爲口糜。糜,腐爛也。

小腸移熱於大腸,爲瘕,爲沉痔

,音伏,義同痔字,簡脫今補。小腸清濁,兼收小腸受熱,移於大腸,則精汁凝聚,而爲伏瘕;火熱下行,而爲沉痔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亦,作,下同。大腸與胃,皆屬陽明燥氣大腸移熱於胃,上熱而燥,故善食而瘦。者,懈。土氣不濡,灌溉不力,善食而瘦,又謂之食。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胃者,五穀之府。膽者,中精之府,胃移熱於膽,膽受火熱,精汁不布,亦善食而瘦,亦曰食。

膽移熱於腦,則辛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爲衄,瞑目。

,音滅,餘篇仿此。鼻兩旁曰,鼻血曰衄。血污曰。膽藏精汁,腦爲髓海。膽移熱於腦,腦受火熱,則兩辛而鼻淵。申明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鼻淵不止,則傳爲衄,衄則三陽經脈皆虛,故瞑目。蓋陽明之脈起於鼻中,太陽少陽之脈,起於兩目也。

故得之氣厥也。

五臟寒熱相移,及六腑移熱,皆由氣厥所致,故曰得之氣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