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動脈狹窄

心外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èi dòng mài xiá zhǎi

2 英文參考

pulmonary stenosis

pulmonic stenosis

3 疾病分類

外科

4 疾病概述

肺動脈狹窄是指右心室與肺動脈間的通道,因先天畸形產生的狹窄,而室間隔完整。此爲常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病之一。常見狹窄類型有瓣狹窄,漏斗部狹窄,肺動脈狹窄。其可各自單獨存在,亦可並在。本病症狀和病情發展與狹窄程度有關,輕度狹窄者可無症狀,重度狹窄者症狀出現早,並逐漸發展出現紫紺及心功能衰竭。

臨牀表現:1.勞累後有心悸氣促胸痛暈厥,嚴重可有紫紺和右心衰竭。輕度狹窄病人可無症狀。2.胸骨左緣第二肋間聞及粗糙收縮期噴射樣雜音,伴震顫肺動脈瓣第二音減弱或消失。

5 疾病描述

肺動脈狹窄是指右心室與肺動脈間的通道,因先天畸形產生的狹窄,而室間隔完整。此爲常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病之一。常見狹窄類型有瓣狹窄,漏斗部狹窄,肺動脈狹窄。其可各自單獨存在,亦可並在。本病症狀和病情發展與狹窄程度有關,輕度狹窄者可無症狀,重度狹窄者症狀出現早,並逐漸發展出現紫紺及心功能衰竭。本病手術療效確切,治癒率高。療效欠佳或病死者多數是未及時接受治療,病情危重或伴其他心臟畸形者。因此,應該早診斷,早治療。

6 症狀體徵

1.症狀  症狀輕重與狹窄程度有密切關係。輕者可無症狀。多數病人活動後易感疲勞、心悸氣短。部分病人運動後可出現心前區疼痛。嚴重者,可出現頸靜脈怒張、肝大腹水等右心衰症狀

2.體徵  胸骨左緣第2~3肋間隙可聽到粗糙響亮的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常伴細震顫。肺動脈瓣區第二音減弱或消失。嚴重者有周圍紫紺及右心衰竭體徵。I型肺動脈瓣上狹窄者,常伴有眼距過寬、鼻樑過寬、上脣突出及雙耳位置低等特殊面容。而肺動脈發育不良者常合併Noonan綜合徵,表現爲頸蹼上瞼下垂、眼距過寬、身材矮小及智力發育遲緩等。

7 疾病病因

肺動脈狹窄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10%~12%。可分爲:

①、肺動脈瓣狹窄

②、肺動脈漏斗部狹窄。

③、肺動脈瓣上狹窄。

④、肺動脈發育不良。

肺動脈瓣狹窄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8%,男女發病率相當。三個瓣葉發育正常,但瓣葉交界處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成幕狀,使瓣口明顯窄小。少數呈二瓣化畸形。肺動脈主幹有狹窄後擴張。肺動脈漏斗部狹窄爲右心室肌束即壁束、隔束以及前壁肌肉明顯肥厚增粗,造成漏斗部狹窄。在肥厚的肌束與肺動脈瓣之間形成流出腔,亦有形成管狀狹窄而無流出腔者。

8 病理生理

病機制不是很清楚。

9 診斷檢查

診斷

1.有無易疲勞、心慌氣短症狀,有無右心衰竭史。

2.體檢注意動脈瓣區或胸骨左緣第3、4肋間有無粗糙或噴射性收縮期震顫和雜音;注意動脈第二音有無減弱或消失。如有發紺,鑑別是中心性抑或周圍性,注意有無肝-頸搏動體徵。

3.X線檢查注意有無右心室增大、肺動脈段擴張(狹窄後擴張)。肺紋理往往減少或正常。

4.心電圖注意有無右心室肥厚或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T波有無改變。

5.超聲心動圖可顯示瓣膜活動及狹窄情況,有無漏斗部肌型梗阻。

6.心導管檢查可測定右心室壓力是否顯著高於肺動脈壓力,並連續描記肺動脈至右心室壓力曲線;鑑別狹窄的類型(瓣膜型或漏斗型);測定心腔和大血管血氧含量注意有無其他先天性異常。疑爲漏斗部狹窄或法洛三聯症者,可行右心導管造影。

10 治療方案

10.1 手術適應

1.活動後有氣短心悸,或有右心衰竭及發紺表現者,或臨牀症狀不明顯,但有右心室肥大伴勞損者。

2.休息時右心室收縮壓>9.3kPa(70mmHg);或肺動脈-右心室壓差>6.7kPa(50mmHg)。

3.肺動脈瓣口面積<0.5cm2/m2

10.2 術前準備

1.重度肺動脈狹窄,尤其伴有末梢發紺者,術前應常規間斷或持續吸氧5~7d。

2.伴有右心衰竭者,應常規進行強心、利尿治療,爭取心衰基本控制後手術。

10.3 手術要點

1.常規在中度低溫和血液稀釋體外循環下行直視矯治術。單純肺動脈瓣狹窄也可採用一般低溫直視術,或在並行體外循環阻斷上、下腔靜脈後,行直視切開術。

2.術中需行心外和心內探查,防止遺留房間隔缺損或右室漏斗部肌性狹窄。

3.行肺動脈瓣切開時,應仔細辨認交界,同時防止損傷動脈壁。

4.疏通右室漏斗部梗阻時,不宜過多切除心肌,必要時可用補片加寬流出道。

5.術畢測量右心室壓和肺動脈壓。

11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預防方式。

肺動脈狹窄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