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血藤

中藥材 莖木類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xuè téng

2 英文參考

Saggentodoxa cuneata Rehd. et Wils.[朗道漢英字典]

sargentgloryvin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aulis Sargentodox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argentgloryvine stem[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大血藤

大血藤中藥名。是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 的乾燥藤莖[1]

4 拉丁名

Caulis Sargentodox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sargentgloryvine stem(《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紅皮藤、大活血、蕨心藤、紅血藤、黃梗藤、五花七、千年健紅藤

7 來源

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的莖。

8 植物形態

落葉藤本。莖褐色,圓形,有條紋。三出複葉互生;葉柄長,上面有槽;中間小葉菱狀卵形,長7~12cm,寬3~7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有柄,兩側小葉較大,基部兩側不對稱,幾無柄。花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腋生,下垂;雄花黃色,萼片6,菱狀圓形,雄蕊6,花絲極短;雌花萼片、花瓣同雄花,有不育雄蕊6,子房下位,1室,胚珠1。漿果卵圓形。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坡疏林、溪邊;有栽培。主產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蘇;安微、浙江亦產。

9 採製

8~9月或全年採收,曬乾

10 性狀

莖呈圓柱形,略彎曲,長約30cm,直徑1~3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淺縱槽及橫裂紋,外皮常呈鱗片狀剝落而現時暗棕紅色。質堅韌,斷麪皮部紅棕色,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導管呈經孔狀;射線放射狀排列。氣微,味淡微澀。

11 化學成分

莖含鞣質

12 性味

性平,味苦。

13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用於腸癰腹痛經閉痛經風溼痹痛、跌打撲痛。

14 大血藤的藥典標準

14.1 品名

大血藤

Daxueteng

SARGENTODOXAE CAULIS

14.2 來源

本品爲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za cuneata (Oliv.)Rehd.et Wils.酌乾燥藤莖。秋、冬二季採收,除去側枝,截段,乾燥

14.3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略彎曲,長30~60cm,直徑1~3cm。表面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剝落處顯暗紅棕色,有的可見膨大的節和略凹陷的枝痕或葉痕。質硬,斷麪皮部紅棕色,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有多數細孔狀導管,射線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澀。

14.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爲多列細胞,含棕紅色物。皮層石細胞常數個成羣,有的含草酸鈣方晶。維管束外韌型韌皮部分泌細胞常切向排列,與篩管羣相間隔;有少數石細胞羣散在。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多單個散在,類圓形,直徑約至400Um,周圍有木纖維。射線寬廣,外側石細胞較多,有的含數個草酸鈣方晶。髓部可見石細胞羣。薄壁細胞含棕色或棕紅色物。

(2)取本品粗粉5g,加甲醇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2%氫氧化鈉溶液lOml使溶解,用鹽酸調節pH值至2,用乙醚振搖提取3次,每次lOml,合併乙醚液,揮幹,殘渣甲醇2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大血藤照藥材5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駿,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子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甲酸(8:1:0.8)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三氯化鐵乙醇溶液,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紫外光下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4.5 檢查

14.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第一法)。

14.5.2 灰分

不得過4.0%(附錄Ⅸ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溶劑,不得少於8.0%。

14.7 大血藤飲片

14.7.1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本品爲類橢圓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粗糙。切麪皮部紅棕色,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有多數導管孔,射線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澀。

14.7.2 鑑別

(2)  同藥材

14.7.3 檢查

藥材

14.7.4 浸出物

藥材

14.7.5 性味歸經

苦,平。歸大腸肝經

14.7.6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用於腸癰腹痛熱毒瘡瘍經閉痛經,跌撲腫痛,風溼痹痛。

14.7.7 用法與用量

9~15g。

14.7.8 貯藏

通風乾燥處。

14.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