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葶藶子

清炒法 中藥飲片 中藥學 炒法 中藥炮製學 中藥材 炒黃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o tíng lì zǐ

2 英文參考

stir-baked SEMEN LEPIDII or SEMEN DESURAINIA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炒葶藶子葶藶子炮製品。炒法起自漢代,見《金匱玉函經》,當前仍爲主流方法[1]葶藶子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 Lepidum apetalum,Willd. 或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 的乾燥成熟種子[1]。前者習稱“北葶藶子”,後者習稱“南葶藶子[1]炒葶藶子呈棕褐色,具香氣,無黏性[1]炒葶藶子藥性緩和,免傷肺氣,可用於實中挾虛的患者[1]。多用於咳嗽喘逆腹水脹滿[1]

4 炒葶藶子炮製方法

漢代有熬令黃色,搗末爲丸(《玉函》),熬法即今之炒法,仍爲當前主流方法[1]

南北朝劉宋時期有“凡使,以糯米相合,置於竈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單搗用”(《雷公》)[1]

唐代有隔紙炒(《外臺祕要》)[1]

明代炮製方法較多,有酒洗炒,酒浸炒;“紙上炒令紫色,搗如膏,裹兩瓦子合牀腳下,漉去油”(《普濟方》)[1]

清代增加了醋炒(《串雅補》)[1]。還論述了炒制作用,“不炒則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問答》)[1]

現在主要的炮製方法有炒黃等[1]

葶藶子炒的方法是:取淨葶藶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斷面淺黃色,並有香氣逸出,取出放涼,用時搗碎[1]

5 炒葶藶子性狀

葶藶子呈扁卵形(北葶藶子)或長圓形略扁(南葶藶子)。表面棕黃色或棕紅色,微有光澤。味微辛苦,略有黏性。[1]

炒葶藶子呈棕褐色,具香氣,無黏性[1]

6 炒葶藶子的質量要求

稱取本品約0.6g,照《中國藥典》一部附錄膨脹度測定法測定,北葶藶子膨脹度不得低於12,南葶藶子膨脹度不得低於3[1]

7 葶藶子性味歸經

葶藶子味苦、辛,性大寒[1]

歸肺、膀胱經[1]

8 葶藶子的功效及主治

葶藶子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功能[1]

9 炒葶藶子炮製作用

葶藶子生品力速而較猛,降泄肺氣作用較強,長於利水消腫,宜於實證。用於胸水積滯和全身水腫,如治胸水和全身水腫小便不利、喘急;又如用於腹水脹滿的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用於溼熱中阻,水腫脹滿的葶藶丸(《嚴氏濟生方》)[1]

葶藶子炒後藥性緩和,免傷肺氣,可用於實中挾虛的患者[1]。多用於咳嗽喘逆腹水脹滿[1]。如治痰飲喘咳胸悶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方論》);用於肺癰咳唾膿血葶藶薏苡瀉肺湯(《張氏醫通》);治水飲停聚,水走腸間,轆轆有聲,腹滿便祕小便不利的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方論》)[1]。同時外殼破裂,酶被破壞,易於煎出藥效,利於苷類成分的保存[1]

10 炒葶藶子炮製研究

葶藶子芥子苷、芥子鹼及脂肪油等[1]

實驗發現,炒後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強止咳效果[1]。且炒後殺酶保苷,提高煎出率,減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故葶藶子炒用是有道理[1]

11 炒葶藶子的貯存

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1]

12 參考資料

  1.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92-9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