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劉寄奴

中藥材 清熱利溼 涼血止血 通絡止痛 中醫學 活血化瘀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ěi liú jì nú

2 概述

北劉寄奴中藥名,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爲《中藥志》記載的鈴茵陳之別名[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3 別名

金鐘茵陳、黃花茵陳北劉寄奴、園香草[2]

4 來源及產地

玄蔘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2]。主產江蘇、安徽、浙江、雲南、廣西等地[2]

5 性味

苦,寒[2]

6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活血祛瘀[2]

1.治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蠶豆病,泌尿繫結石小便不利水腫腹脹血痢血淋,產後瘀滯腹痛,跌損瘀痛[2]。煎服:9~15g[2]

2.治創傷出血,燒燙傷[2]。研末撒或調敷[2]

7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2]

8 化學成分

本品含芹菜素、木犀草素等,又含強心苷及揮發油[2]揮發油含α-檸檬烯,1,8-桉葉素、薄荷酮等[2]。地上部分含陰行草醇、異茶茱萸鹼、黑麥草內酯等[2]

9 藥理作用

本品有擴張膽管、促進膽汁排泄和肝細胞再生作用;對實驗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2]。對傷寒痢疾大腸桿菌抑制作用[2]

10 北劉寄奴藥典標準

10.1 品名

北劉寄奴

Beiliujinu

SIPHONOSTEGIAE HERBA

10.2 來源

本品爲玄蔘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乾燥全草。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10.3 性狀

本品長30~80cm,全體被短毛。根短而彎曲,稍有分枝。莖圓柱形,有棱,有的上部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空或有白色髓。葉對生,多脫落破碎,完整者羽狀深裂,黑綠色。總狀花序頂生,花有短梗,花萼長筒狀,黃棕色至黑棕色,有明顯10條縱棱,先端5裂,花冠棕黃色,多脫落。蒴果狹卵狀橢圓形,較萼稍短,棕黑色。種子細小。氣微,味淡。

10.4 鑑別

(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可見非腺毛,非腺毛2~4細胞。皮層由2~4列細胞組成。中柱纖維成環狀。韌皮部較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都10餘列,由導管和木纖維組成,射線細胞單列。髓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有的細胞具細密的紋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木犀草素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u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一甲酸乙酯甲酸(5:4: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三氯化鋁試液,在105℃加熱數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0.5 檢查

10.5.1 水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H第一法)。

10.5.2 灰分

不得過8.0%(附錄ⅨK)。

10.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70%乙醇溶劑,不得少於10.0%。

10.7 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10.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健合硅膠爲填充劑;以乙腈-0.3%磷酸溶液(30:70)爲流動相;檢測波長爲349nm。理論板數按木犀草素峯計算應不低於8000。

10.7.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木犀草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5μg的溶液,即得。

10.7.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l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0.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木犀草素(C15H1006)不得少於0.050%。

10.8 北劉寄奴飲片

10.8.1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10.8.2 性味歸經

苦,寒。歸脾、胃、肝、膽經

10.8.3 功能與主治

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止血清熱利溼。用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瘀血經閉月經不調,產後瘀痛,瘢瘕積聚血痢血淋溼熱黃疸水腫腹脹白帶過多。

10.8.4 用法與用量

6~9g。

10.8.5 貯藏

乾燥處。

10.9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1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