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免疫球蛋白G

免疫學檢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測定 化驗及醫學檢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qīng miǎn yì qiú dàn bái G

2 英文參考

Serum immunoglobulin G

3 概述

IgG是人體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體,約佔免疫球蛋白的3/4~4/5,是抗感染的主要抗體,對細菌等具有吞噬調理作用和中和各種病毒毒素作用。IgG是惟一能通過胎盤抗體,對新生兒感染有重要作用

4 血清免疫球蛋白G醫學檢查

4.1 檢查名稱

血清免疫球蛋白G

4.2 分類

免疫學檢查 > 血清免疫球蛋白測定

4.3 取材

血液

4.4 血清免疫球蛋白G的測定原理

(1)單向免疫擴散法:將被檢血清做一定倍數的稀釋,加入抗體瓊脂板的孔內,讓其自由擴散,當抗原抗體比例適當,出現白色沉澱環。其直徑與抗原(IgG、IgA、IgM)濃度的對數成直線關係。查標準曲線,乘以稀釋倍數即得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2)免疫比濁法

①透射比濁法抗原抗體在比例合適(抗體必須過量)時,形成免疫複合物(IC),後者在PEG等作用下,在液相中形成微粒。當抗體濃度固定時,IC的量與檢樣中抗原的量成正比,測其吸光度可間接反映抗原的含量。

②終點散射比濁法抗原和相應抗體結合後,經一定時間形成複合物,用散射比濁儀,測定複合物散射光強度,間接反映抗原含量。

4.5 試劑

(1)單向免疫擴散法:

①0.12mol/L pH 8.6巴比妥緩衝液

②10g/L 0.12mol/L pH 8.6巴比妥瓊脂

③抗人IgG、IgA、IgM血清和參考標準血清生物製品所供應。

④5ml/L過氧乙乙乙酸

⑤8cm×14.5cm,厚3mm的玻璃板或按本單位檢驗數量設計數塊,洗淨後乾燥備用。

⑥“凹”型模板:自制用厚5mm、長14.5cm,寬8cm的玻璃絲層壓板或電木製成,呈“凹”型,邊寬1cm,中間部分去掉即成。也可用生物製品所出售的成品塑料模板。

⑦打孔器:爲金屬圓筒,內徑3mm。

⑧鐵夾子或文具夾1套3只。

(2)免疫比濁法

①透射比濁法:包括:抗血清(要求高效價、高純度、高親和力,且不含任何干擾粒子);參考品(採用國際參考品或經其標化的參考品);緩衝液(各儀器常有指定緩衝液)。

②終點散射比濁法免疫比濁儀配有IgG、IgA、IgM、C3、C4試劑盒,內含稀釋液、緩衝液抗血清等,按介紹配製。

4.6 操作方法

(1)單向免疫擴散法:

抗體瓊脂板的製備:將“凹”型模板夾於兩塊玻璃板之間,在玻璃板左、右、下各用鐵夾1只夾緊。將上述加熱融化的10g/L瓊脂分裝3支試管,每管14.7ml,然後移入56℃水浴中,待試管內溫度降至56℃後,分別加入上述抗人IgG、IgA、IgM血清(例如其抗血清效價爲1∶50,即各管分別加入0.3ml抗人IgG、IgA、IgM血清),使其最終稀釋倍數符合瓶籤所標單擴散效價,混勻後,分別倒入模板內(要迅速,防止瓊脂凝固)。冷卻後,取去上層玻璃及模板,即得平整均勻的抗體瓊脂板。

②打孔:取打孔器在抗體瓊脂板上相距15mm(孔中心至孔中心)打孔,用針頭挑去孔內的瓊脂,孔邊要求圓而規整,無缺損,無毛刺。有現貨供應,可供選用。

③參考血清的稀釋。

A.取14支試管並編號2-15。

B.第2管加入生理鹽水0.1ml,從第3管起至第15管中加生理鹽水0.2ml。

C.取凍幹參考血清1支(標明0.5ml),先加蒸餾水0.5ml溶解後再加生理鹽水0.25ml,混勻後1∶1.5倍稀釋基礎液作第1管。

D.從第1管中先取0.3ml加入第2管,再取0.2ml加入第3管。

E.用0.2ml吸管從第2管內吸出0.2ml加入第4管,混勻後再吸出0.2ml加入第6管……,以此類推跳管稀釋至14管。另用0.2ml吸管從第3管內吸出0.2ml加入第5管,混勻後再吸0.2ml加入第7管……,以此類推跳管稀釋至15管。如此稀釋後各管中參考血清稀釋倍數分別爲1.5、2、3、4、6、8、12、16、24、32、48、64、96、128、192。

從第1、3、5、7、9管取樣作IgM標準曲線。從第4、6、8、10、12管取樣作IgA標準曲線。從第7、9、11、13、15管取樣作IgG標準曲線。

F.以8310參考血清爲例,經如上稀釋3種Ig各5管的含量與被檢標本的稀釋倍數見表1。

有的參考血清是以U/ml(即國際單位/ml)來表示,它與g/L的換算關係如下:

IgG:1U/ml=0.0804g/L;IgA:1U/ml=0.0142g/L;IgM:1U/ml=0.00847g/L;IgD:1U/ml=1.41mg/L。

④待檢血清的稀釋:取3支試管,分別標明IgG、IgA、IgM,然後依次加入生理鹽水0.49ml、0.45ml、0.4ml。用微量注射器取待檢血清10μl加於IgG試管中,取50μl加於IgA試管內,取100μl加於IgM試管內,混勻。待檢IgG、IgA、IgM的稀釋度則分別爲1∶50、1∶10、1∶5。

⑤加樣:取IgG、IgA、IgM不同濃度的參考血清分別在IgG、IgA、IgM抗體瓊脂板上各加3孔,每孔10μl。稀釋的待檢血清在三塊抗體瓊脂板上每個標本各加2孔,每孔10μl。

⑥將加好樣的抗體瓊脂板先放在水平的桌面上30min左右,再移至有蓋溼盒內,置37℃水箱內,IgG、IgA孵育24h,IgM孵育48h,觀察結果。如沉澱環不明顯,可用生理鹽水浸泡1h,中間換2次生理鹽水,再用5ml/L過氧乙乙乙酸浸泡10min。

⑦讀取結果:可用放大器,菌落計數器或用精度0.1mm遊標卡尺,準確地測量沉澱環直徑,分別量出參考血清各濃度和被檢血清之平均直徑。

⑧繪製標準曲線:在半對數紙上以參考血清含量爲橫座標,各濃度平均沉澱環(直徑一孔徑)2爲縱座標繪製曲線。若幾個點不在一條直線上,相差較大,應查找原因後重新測定。若幾個點基本在一條線上,可經統計迴歸方程計算後畫成一條標準曲線。

⑨以待檢血清的沉澱平均直徑(直徑-孔徑)2在標準曲線中查出其濃度,再乘以稀釋倍數,即爲IgM、IgA、IgG結果,以g/L報告之。

(2)免疫比濁法

①透射比濁法

A.抗血清濃度選擇:與參考品進行方陣滴定,最適稀釋度的原則爲:保持抗體過量,線性範圍較寬,與相應Ig反應後產生濁度較高。

B.標準曲線:將Ig參考品用稀釋液稀釋成不同濃度:IgG 5.0、9.0、13.0、17.0、21.0g/L;IgA 1.0、2.0、3.0、4.0、5.0g/L;IgM 0.5、1.2、1.9、2.6、3.3g/L。每個稀釋度設3支復管,每管25μl。加入最適稀釋度抗血清,每管2.5ml。37℃水浴1h(IgG)或2h(IgA、IgM)後,用濁度計或比色計在495nm測吸光度。以Ig濃度爲橫座標,其吸光度爲縱座標繪製標準曲線。

C.標本檢測檢測步驟與製備標準曲線相同。測IgG時,待檢血清1∶40稀釋;測IgA、IgM時1∶5稀釋。每批試驗同時制標準曲線,並設標本對照(標本加稀釋液)和抗血清對照。

②終點散射比濁法:用專用比濁管加入緩衝液0.6ml、1∶36(測IgG、IgA、IgM、C3、C4等)或1∶216(測IgG)稀釋樣品50μl,再加入抗血清50μl,混勻後37℃水浴30min。用激光免疫比濁儀,按預測項目(如IgG或IgA)鍵,以空白管(不加抗血清)調零,按測定鍵,測定各管,即顯示所測項目含量。

4.7 正常值

免疫比濁法、單向免疫擴散法:

臍帶:      7.6~17g/L    (760~1700mg/dl)

新生兒:    7~14.8g/L    (700~1480mg/dl)

0.5~6個月:3~10g/L      (300~1000mg/dl)

6個月~2歲:5~12g/L      (500~1200mg/dl)

2~6歲:    5~13g/L      (500~1300mg/dl)

6~12歲:   7~16.5g/L    (700~1650mg/dl)

12~16歲:  7~15.5g/L    (700~1550mg/dl)

成人:      6~16g/L      (600~1600mg/dl)

4.8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1)升高:

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硬皮病、Sjögren綜合徵(斯約格倫氏綜合徵乾燥綜合徵)等。

②IgG型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癥。

肝臟病:慢性病毒性活動性肝炎、隱慝性肝硬化、狼瘡樣肝炎等。

傳染病結核麻風黑熱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性病淋巴肉芽腫、放射線菌病、瘧疾錐蟲病等。

類肉瘤病

⑥其他:霍奇金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白塞(Behcet)病、腎炎過敏性紫癜等。

(2)降低:非IgG型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徵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原發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繼發性免疫缺陷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皮質激素、放射線照射等)等(表1)。

4.9 附註

IgG於出生後第3個月是出現最早的免疫球蛋白,在血中半衰期爲23天,使血清IgG濃度升高的藥物肝素鈉甲基多巴苯妥英鈉呋喃坦啶等。

4.10 相關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硬皮病乾燥綜合徵多發性骨髓瘤肝硬化麻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瘧疾錐蟲病肉瘤霍奇金病過敏性紫癜重鏈病腎病綜合徵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