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 中醫內科學 中醫治法 中醫常見病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è

2 英文參考

to flow (out) swiftly

diarrhea

3 概述

瀉,古亦作“寫”。

4 病名·瀉

4.1 泄瀉的簡稱·瀉

瀉是泄瀉的簡稱[1]。亦有僅指水瀉[1]。《奇效良方·泄瀉門》:“瀉者,一時去水如注泄。”詳泄瀉條。

泄瀉(diarrhea[2][3])爲病名[4]。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4],又稱下利(漢唐時期)[5]。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5]。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5]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5]

鍼灸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6]。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6]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7]

詳見泄瀉條。

4.2 嘔吐·瀉

瀉指嘔吐[7]。魏·張揖《廣雅·釋宮》:“吐,瀉也。”《禮記·曲禮》孔疏:“寫謂倒轉之也。”

嘔吐(vomiting[7])爲病證名[8]。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嘔吐是一個症狀,是由於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所引起的病證[9]。所以任何病變,有損於胃,皆可發生嘔吐[9]。前人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乾嘔。其實嘔與吐同時發生,很難截然分開,故一般並稱爲嘔吐[9]嘔吐乾嘔兩者雖有區別,但在辨證治療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併在一起討論[9]

鍼灸治療嘔吐有確切的療效[10]。因妊娠藥物反應引起的嘔吐,可參照治療。但上消化道嚴重梗阻、癌腫引起的嘔吐以及腦源性嘔吐,有時鍼灸只能作對症處理,應重視原發病的治療[10]

嘔吐見於現代醫學的多種疾病中,其中以胃腸道疾患最爲常見,如急性胃腸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或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脫垂、食管癌十二指腸壅滯症等。其他如神經性嘔吐內耳眩暈嘔吐,以及顱腦病變所致的嘔吐,均可參照辨證施治[10]

詳見嘔吐條。

5 治法·瀉

瀉爲治法。指消減,攻逐的方法。《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滿者,瀉之於內。”

指針刺瀉法。《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6 滿溢

瀉指滿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7 流失

瀉指流失。《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傷其衝脈,血瀉不復。”

瀉指外流,排瀉。《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9.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6.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6.
  9. ^ [9]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3-146.
  10. ^ [10]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6-5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