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熱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luó jun1 suǒ zhì de shǔ yǎo rè

3 疾病概述

是家鼠或其它齧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包括兩種不同的病原體,即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桿菌。臨牀上也根據病原體的不同而分成小螺菌型和念珠狀鏈桿菌型兩型。鼠咬熱分佈於世界各地,而以亞洲爲多。在我國的雲南、貴州、江西、福建、安徽、臺灣、上海、北京等地均曾發現過鼠咬熱病例。由於病原體不同,其臨牀表現與診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故將兩型鼠咬熱予以分別敘述。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熱是一種急性陣發性發熱傳染病,伴有皮疹及全身中毒症狀

4 症狀體徵

本病潛伏期通常爲1~4周。被鼠咬傷的損害如無繼發感染常於數日內暫時癒合。在潛伏期過後,已近癒合的原咬傷部位又出現腫痛,呈紫色,有水皰形成或組織壞死,也可形成下疳樣硬結性潰瘍,其上覆以黑色痂皮,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與此同時,患者突發寒戰發熱、伴有頭痛肌肉痠痛、全身乏力噁心嘔吐症狀體溫可升至39.5~40℃。約有半數患者四肢、軀幹或面部出現暗紅色斑丘疹。嚴重的病例還可出現譫妄項強昏迷症狀發熱一般持續3~6d後迅速下降,此時患者的全身症狀消失,皮疹也隨之消退。經過3~7d的間歇期,體溫再度上升,上述症狀與體徵又重複出現,如此反覆,呈迴歸熱型間歇發作。多數患者經4~8周反覆發作後可以自愈,少數患者病程可達1年以上。

5 疾病病因

病原體爲小螺菌,又稱鼠咬熱螺旋體。本菌革蘭染色陰性。茵體長約1.5~6μm,寬約0.2~0.5μm。外形較僵直。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菌體有螺旋2~5個,運動迅速而不規則。鍍銀染色在頂端可見鞭毛。人工培養不能生長,但動物接種可以繁殖。

6 病理生理

此菌經由家鼠或其它齧齒類動物所咬的傷口侵入淋巴系統,在淋巴結內繁殖,引起局部淋巴結炎。以後病原體進入血循環,形成菌血症,導致一系列的急性發作的臨牀症狀。每當原發病竈週期性復燃時,使病原體再次進入血循環,引起臨牀症狀間歇性的反覆發作。

病理變化:

患者發熱期間取血或用淋巴結抽取液或用傷口邊緣的漿液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可發現短小而活動的小螺菌。用傷口滲出液塗片作瑞氏染色可查見染紅的小螺菌。將血液標本接種於豚鼠或小白鼠可分離病原體患者白細胞數可中度增高,嗜酸粒細胞增多。梅毒血清試驗可呈假陽性反應。皮損的病理變化可見表皮壞死,真皮及皮下脂肪層可見明顯的單核細胞浸潤水腫

7 診斷檢查

典型的病例根據鼠咬傷史、間歇性發熱伴有原發病竈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結合實驗室查到血液中或原發病竈中的小螺菌,可以診斷。在鑑別診斷方面,應與念珠狀鏈桿菌所致的鼠咬熱丹毒蜂窩織炎風溼熱瘧疾迴歸熱布氏桿菌病等相鑑別。

8 治療方案

在治療方面,首選藥物青黴素,成人每天120萬u,分兩次肌內注射,連續用藥7~10d。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四環素,每日2g,分4次口服,連服7~10d。咬傷部位予以對症處理,防止繼發感染

9 預後及預防

滅鼠並避免被鼠類或其它齧齒類動物咬傷是主要的預防措施。一旦被鼠咬傷,應迅速用硝酸銀燒灼咬傷處,可能阻止本病的發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