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香薷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ǔ xiāng rú

2 中醫大辭典》·土香薷

土香薷中藥名,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1]

2.1 別名

水荊芥、野香薷[1]

2.2 來源及產地

脣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and.的全草。除新疆及青海外,分佈幾遍全國各地[1]

2.3 性味

辛,微溫[1]

2.4 功能主治

發汗,解暑,利尿。治夏季感冒發熱無汗中暑急性胃腸炎口臭小便不利[1]

2.5 用法用量

煎服:3~9g[1]

2.6 化學成分

本品含黃酮類β-谷甾醇熊果酸棕櫚酸、6-甲基三十三烷等[1]

3 《貴州民間藥物》·土香薷

土香薷中藥名,出自《貴州民間藥物》。爲《中藥志》記載的牛至之別名[1]

3.1 別名

土香薷土茵陳五香草[2]

3.2 來源及產地

脣形科植物牛至Origanumvulgare L.的全草分佈新疆、甘肅、陝西、河南至江南各地[2]

3.3 性味

辛,涼[2]

3.4 功能主治

解表理氣化溼,利水[2]

1.治感冒發熱胸悶、吐瀉,黃疸水腫,小兒疳積。煎服:9~15g[2]

2.治跌打損傷皮膚瘙癢。搗敷或煎水洗[2]

3.5 化學成分

莖、葉含揮發油,內有百里香酚、香荊芥酚、牻牛兒乙酸酯等。還含山柰酚、芹菜素、木犀草素和香葉木素爲苷元的黃酮苷以及咖啡酸等多種羧酸[2]

3.6 藥理作用

酊劑有明顯利尿作用,浸劑有祛痰作用。在體外對某些常見致病性真菌細菌抑制作用[2]

4 全國中草藥彙編》·土香薷

4.1 拼音名

Tǔ Xiānɡ Rú

4.2 別名

山蘇子水荊芥、野香薷香薷

4.3 來源

脣形科香薷屬植物土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 [E. patrini (Lepech.)Garcke],以全草入藥。夏、秋抽穗開花時採割,去淨雜質曬乾或鮮用。

4.4 形態

一年生芳香草本,高達90釐米。莖直立,四棱形,紫褐色,多分枝,有短柔毛。葉對生,有細柄,葉面有短毛,下面略呈紫色。夏末秋初開花,假穗狀花序頂生,直立或上部稍彎;花小,密集,偏向花序一側着生;4個小堅果卵形,棕褐色,包圍於被毛的宿萼內,萼齒刺狀。

4.5 性味

辛,微溫。

4.6 功能主治

發汗,解暑,利尿。夏季感冒發熱無汗中暑急性胃腸炎胸悶口臭小便不利

4.7 用法用量

1~3錢。

4.8 備註

(1)同屬植物萼果香薷Elsholtzia calycocarpa Diels分佈於新疆、西藏等地。西藏地區以全草土香薷入藥。

4.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土香薷

5.1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5.2 拼音名

Tǔ Xiānɡ Rú

5.3 英文名

All Grass of Common Origanum

5.4 別名

草頭土薄荷、土薷香、野上比蘇、魚香草、水芳藥、山蘇子、邊枝花、酒餅葉、排香草、蜜蜂草

5.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脣形科植物香薷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Si-deritis ciliata Thunb.; Elsholtzia cristata Willd.; E.patrini(Lepech.) Garcke]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5.6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直立,本棱形,紫褐色,多分枝,被疏柔毛。葉對生;葉柄長5-35mm,邊緣具狹翅,披毛。葉片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4cm,邊緣具鋸齒,上面被小硬毛,下面葉脈被小硬毛,其餘散佈腺點;輪傘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狀花序,長2-7cm,頂生和腑生;苞片寬卵圓形或扁圓形,先端鍼芒狀,外面近無毛而具腺點,邊緣具緣毛;花萼鐘形,長約1.5mm,外面有毛和腺點,萼齒5,前2齒較長,先端具鍼芒狀;花冠淡紫色,外面被毛,上脣直立,先端微缺,下脣3裂,中裂片半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伸出,花絲無毛,花葯2室;雌蕊子房4裂,花柱內蒙古自治區藏,柱頭2淺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mm,棕黃色。花期7-10月,果期8-10月。

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可達3400m的山地、林內、河岸和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全國各地均有產。

5.8 性狀

性狀鑑別 莖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50cm,表面紫褐色;質脆。葉捲曲皺縮,展平後呈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4cm,上面暗綠色,有疏生硬毛,下面淡綠以,散生多數亮黃色腺點;葉柄長0.5-3cm,有小硬毛。頂生假穗狀花序,稍偏向一側,花淡紫色。揉搓後有特異清香,味辛涼。

以枝嫩、穗多、多香濃者爲佳。

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角質紋理明顯,非腺毛細胞,短小,呈錐形,也有多細胞腺毛。下表皮葉脈上非腺毛1-4(-6)細胞,表面有疣狀突起。上、下表皮均有腺鱗和小腺毛

表面觀表皮細胞多角形,非腺毛5-9細胞,多呈扭曲狀,常中部1-2細胞縊縮,壁上有疣狀突起。另有腺毛及腺鱗。

5.9 化學成份

全草黃酮類,甾醇類,三萜類烷烴類及機酸類等化合物

黃酮類:5-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5-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5,7-二羥基-4-甲氧基黃酮(5,7-dihydroxy-4-me-thoxyflavone),5-羥基-7,4二甲氧基黃烷醇(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ol),5-羥基-6-O-α-D-吡喃半乳糖甙(5-hydroxy-6-methylflavanone-7-O-α-D-galacopyranoside)[1,2],刺槐素-7-O-β-D-葡萄糖甙(acacetin-7-O-β-D-glucoside)[2]。

甾醇類: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2,3]。

三萜類熊果酸(ursolic acid)[2,3],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3]。

烷烴類:6-甲基三十三烷(6-methyl-trtriacontane),13-環已基二十六烷(13-cyclohxyl-bexacosane)[2]。

有機酸類: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2]。

5.10 藥理作用

酊劑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及尿中氯化排泄增加,民間作爲利尿發汗劑。浸劑可用於腸弛緩,能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尚有祛痰作用。試管試驗具有抗真菌作用

5.11 鑑別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1)取本品粉末100g,用揮尾油提取器提出揮發油,吸取一定量,用乙醚製成10%深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石竹烯爲對聯照品,製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硅膠G-CMC薄板上,以已烷展開15cm,用5%香草醛硫酸溶液噴後,於100℃烘5min。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玫瑰紫色斑點。

(2)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另取對聚傘花素爲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硅膠GF254-CMC薄板上,以已烷展開15cm,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紅以斑點。

5.12 性味

味辛;性微溫

5.13 歸經

歸肺;胃經

5.14 功能主治

發汗解暑;化溼利尿。主夏季感冒中暑泄瀉小便不利水腫溼疹;癰瘡

5.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煎水含漱或燻洗。

5.16 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熱病汗多表虛者忌用”。

5.17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去皮膚溼熱解表,止痛。治傷風發熱止嘔吐。2.《廣西藥植名錄》:治黃疸疳積小兒熱瀉水腫。3.《陝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止痛生肌,通竅利膈,調經。4.《貴州草藥》:解表理氣利溼

5.18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