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脈四逆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ōng mài sì nì tāng

2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通脈四逆湯

2.1 處方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半) 附子(一角.生用)

2.2 功能主治

少陰病下利清榖,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下利脈不出者。

2.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食遠服。

2.4 備註

面赤者加連須蔥白三根;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錢;嘔者加生薑二錢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錢;下利脈不出者去桔梗人蔘二錢半。

2.5 摘錄

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3 《重訂嚴氏濟生方》:通脈四逆湯

3.1 處方

吳茱萸(炒)60克 附子(炮,去皮、臍)30克 桂心(去皮,不見火)通草 細辛(洗,去葉、土)白芍藥 甘草(炙)各15克 當歸(去聲)9克

3.2 製法

上藥哎咀。

3.3 功能主治

溫經散寒,活血通脈。治霍亂,寒勝陽衰,肉冷脈絕

3.4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薑7片,棗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5 摘錄

《重訂嚴氏濟生方》

4 傷寒大白》卷三

4.1 方名

通脈四逆湯

4.2 組成

附子乾薑、廣皮、甘草蔥白頭。

4.3 主治

真陽欲脫,腹痛下利厥冷,脈伏。

5 《濟生》卷三

5.1 方名

通脈四逆湯

5.2 組成

吳茱萸(炒)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桂心半兩(去皮,不見火),細辛半兩(洗,去葉土),白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當歸去蘆)3錢。

5.3 主治

霍亂惡寒腹痛身冷,自汗,脈沉微如欲絕。

5.4 用法用量

(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酒半盞,加生薑7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5.5 附註

普濟方》引《醫方集成》有通草(一作木通)半兩。

6 痎瘧論疏》

6.1 方名

通脈四逆湯

6.2 組成

甘草(去頭尾,酒潤,炙黃色)7錢,乾薑(取如法修事乾薑,切)1兩,蔥白5莖,細辛(真北地者,瓜水浸1宿,曬乾,銼碎)7錢。

6.3 主治

肝瘧

6.4 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分溫再服。

6.5 加減

其狀若死,兼下利脈絕者,加附子5錢(生用)。

7 傷寒論

7.1 方名

通脈四逆湯

7.2 組成

甘草2兩(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乾薑3兩(強人可4兩)。

7.3 功效

回陽通脈,散陰勝寒。

7.4 主治

少陰病陰盛隔陽。下利清谷裏寒外熱,反不惡寒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7.5 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7.6 加減

面色赤者,加蔥9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2兩;嘔者,加生薑2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1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蔘2兩。

7.7 用藥禁忌

海藻菘菜豬肉

7.8 臨牀應用

霍亂:田某兒媳患霍亂寒多,渴不欲飲,飲亦喜熱,舌苔白,吐瀉多清水,不太臭,惟耽擱時間過久,救治較遲,肢厥筋攣,皮癟目陷,六脈全無,病已造極,擬大劑溫腎以啓下焦生氣溫脾以扶中宮頹陽,作最後挽救,擬通脈四逆湯加重其劑,方用:甘草2錢,乾薑6錢,烏附8錢。隔3時複診,吐瀉未止,厥逆未回,囑照原方再進1劑;隔2時又再複診,吐瀉雖緩,微逆仍未回,儼似正氣邪氣同歸於盡狀,細審細察,探其手心,微有溫意。曰:生機在此。蓋正氣過傷,遲遲其復,兆端已見,稍候即當厥迴向愈,囑其續將三煎藥服完,另用前方,姜、附各減爲3錢,並加黨蔘4錢,夜間作2次緩服。翌晨複診,厥回脈出,已能起坐,特精力匱乏,爲擬理中知母栝樓根善後。

7.9 各家論述

1.《古今名醫方論》:通脈四逆是於水中溫土。裏寒外熱,渾是腎中陰寒逼陽於外,故君以乾薑,樹幟中宮;臣以國老,主持中外;更以附子,大壯元陽,共招外熱返之於內。蓋此時生氣已離,存亡俄頃,若以柔緩之甘草爲君,何能疾呼外陽?故易以乾薑,然必加甘草乾薑等分者,恐喪亡之餘,姜、附之猛,不能安養夫元氣,所謂有制之師也。其加減法內,面色赤者加蔥,後人遂以蔥白通脈四逆,不知陽亡於外,更用蔥以助其散,則氣從汗出,而陽無由內返也,豈不誤耶?蓋白通立名,因下利脈微,用蔥白以通上下之陽;此裏寒外熱,用通脈以通內外之陽,故主方不用蔥也。宜詳辨之。
2.《古方選注》:通脈四逆少陰格陽面赤陽越欲亡,急用乾薑、生附奪門而入,驅散陰霾,甘草監製姜附烈性,留頓中宮,扶持太和元氣,藉蔥白入營通脈,庶可迎陽內返。推仲景之心,只取其脈通陽返,了無餘義矣。
3.《歷代名醫良方註釋》:此方與四逆湯三藥同,但加重乾薑,方名通脈四逆湯,是其所以通,端在乾薑,原無疑義。竊乾薑守而不走,其何能通,而此能通者,蓋谷入於胃,脈道乃行,中氣鼓盪,是爲行脈之本。若下焦脈絕,本爲不治,但僅寒邪凝阻,而脈不通,則加乾薑溫暖中氣,以鼓舞之,興奮體工,由中以達四末,脈即可復,不通之通,乃妙於通,仲景用乾薑之神化如此。脈資生中焦谷氣,此方已求到資生源頭,是此方通脈,較強心以復脈,尤深一層。

7.10 附註

通脈加減四逆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一)、姜附湯(《普濟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通脈四逆加減湯(《法律》卷二)。

8 《醫統》卷十四

8.1 方名

通脈四逆湯

8.2 組成

四逆湯甘草1倍。

8.3 主治

厥逆,下利,脈不至。

9 傷寒全生集》卷三

9.1 方名

通脈四逆湯

9.2 組成

乾薑附子人蔘炙甘草

9.3 主治

陰證發斑,身冷無脈,斑黑昏沉者。

9.4 用法用量

生薑水煎,入童便、豬膽汁;如煩躁冷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