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胃

疾病 普通外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uāng wèi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胃重複畸形

4 疾病代碼

ICD:Q40.2

5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6 疾病概述

雙胃(double stomach)又稱爲胃重複畸形,臨牀上極爲少見,約佔整個消化畸形的9%。本病的發病多爲個別病例報道,人羣發病率不詳。

7 疾病描述

雙胃(double stomach)又稱爲胃重複畸形,臨牀上極爲少見,約佔整個消化畸形的9%。本病的發病多爲個別病例報道,人羣發病率不詳。根據現有資料統計,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女性略多於男性。

8 症狀體徵

大多數病人在出生後2 年內出現間隙性嘔吐嘔吐物多爲胃內容物及未消化食物。此外,還有食慾差、上腹不適、鈍痛貧血體重下降和營養不良症狀。如果有異位胰腺的導管與雙胃相通,表現爲反覆發作的胰腺炎,若雙胃發生潰瘍,此時血液可經異位胰腺的導管進入腸道,出現黑便或上消化道出血症狀。腹部檢查通常可在上腹部捫及囊性腫塊,該腫塊位置較表淺且或移動。

9 疾病病因

病因尚未明瞭,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空泡化不全學說 胚胎在6周時消化道增長的速度快於整個胚胎消化

長度的迅速增長首先是依靠腔內上皮細胞的增殖,致使某些部位的管腔狹窄或閉塞,成爲實性索狀體。正常情況下,上皮細胞分泌的液體聚集細胞間形成空泡。這些空泡沿消化道縱行排列,然後相互融合或與主要管腔相通,當所有的上皮細胞被拉開而被覆於增長的消化道表面時,所有空泡最終完全放入空腔,完成消化道的增長。如果在空泡化期一組細胞相互融合但不與消化道相通時,則形成囊性變畸形雙胃也是空泡化不全形成的。

2.外胚層與內胚層粘連學說 McLetchie 提出,消化畸形發生胚胎3

周時發育障礙,內胚層外胚層發生異常粘連有關。當時,正是脊索形成階段,脊索首先分裂成兩段,通過兩段間的孔道,內、外胚層發生粘連。這樣,在外皮與消化管之間穿過脊髓椎體,形成神經—腸管。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神經—腸管通過分化或完全存留或殘留一部分而形成各種不同的重複畸形

10 病理生理

病機制:在大體形態上,雙胃表現爲形狀大小各異的囊腫,小者僅直徑幾釐米,大者可爲整個胃重複,甚至延及食管十二指腸雙胃發生在胃大彎側近幽門部。大多數與胃腔不相通呈囊腫型,與胃有共同的壁和通管。其內層黏膜多爲胃黏膜,少數爲鄰近消化道的黏膜。其周圍可有

異位的胰腺組織,有時有管道與異位的胰腺導管相通,甚至異位的胰腺導管可分別與雙胃和正常的胰腺的導管相通。囊腫型的雙胃由於腔內分泌液不斷增加而囊腫增大,對胃產生壓迫出現不完全性幽門梗阻雙胃的胃黏膜分泌胃酸可產生消化性潰瘍

11 診斷檢查

12 診斷

1.病史 過後間隙性嘔吐史,以胃內未消化食物爲主。

2.臨牀表現 上腹部囊性腫塊貧血營養不良等。

3.輔助檢查 胃鋇餐造影可示胃大彎有切跡或向胃腔內突出的圓形腫物致幽門狹窄;內鏡超聲示附着於胃外層的囊腫;胃鏡檢查可發現突入胃竇或幽門的囊性腫物。

13 實驗室檢查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14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鋇餐檢查 顯示胃大彎有壓跡或有向胃腔內突出的圓形腫物致使幽門變形狹窄。極少數與胃腔相通的雙胃,可見鋇餐流入雙胃腔內。

2.腹壁B超檢查 可發現上腹部囊性腫塊。經內鏡超聲檢查診斷更加確切(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它可清晰地分辨出胃壁的各層結構及附着於胃外層的囊腫,甚至可發現雙胃內的新生物。

3.胃鏡檢查 可發現突入胃竇或幽門的囊性腫物。此外,還可進行CT和MRI檢查。對於併發胰腺炎反覆發作的病人,區別有無異位的胰腺以及異位胰腺的導管與雙胃是否相通,最可行的檢查方法是逆行胰膽管造影。

15 鑑別診斷

應與腸繫膜囊腫相鑑別。

16 治療方案

雙胃診斷明瞭後,應及時手術治療。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將雙胃連同共用的胃壁切除,再行胃壁吻合,該方法實用可靠,併發症少。另外還可施行胃部分切除術。對於合併異位胰腺雙胃異位胰腺導管甚至與正常胰腺導管相通的病例,應切除異位胰腺,並在近正常胰腺外切斷其通道,才能防止胰腺炎的復發。

17 併發症

引起消化性潰瘍則更罕見,如發生潰瘍可出現嘔血便血、上腹痛,偶可引起穿孔

18 預後及預防

19 預後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20 預防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21 流行病學

雙胃約佔消化道重複畸形的4%,以女性患者多見。雙胃可分爲管狀型(18%)和囊狀型(82%)。

22 特別提示

本病無特殊預防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