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體切開術

神經外科手術 手術 癲癇的外科治療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ián zhī tǐ qiē kāi shù

2 英文參考

corpus callosotomy

3 手術名稱

胼胝體切開術

6 ICD編碼

01.3201

7 概述

胼胝體是最大的聯合纖維(commissure fibers),其橫行纖維在半球間形成寬而厚的緻密板,大約有兩億神經纖維組成。它連接着兩半球的對應區,額葉和扣帶回經胼胝體前半連接,顳葉經胼胝體後半及其下的海馬連合相連接,頂葉經胼胝體壓部的前部,枕葉經胼胝體壓部的後部相連接。實驗證胼胝體癲癇放電從一側半球擴散至另一側半球的主要通路。故切斷胼胝體可以阻止癲癇放電擴散,病人的癲癇可顯著減輕。該手術爲Van Wagenen(1939)首創,20世紀60年代起應用逐漸增多,被臨牀醫生普遍接受。切斷胼胝體後,雖然有裂腦(split brain)綜合徵,但病人未出現任何持久的神經心理障礙性格脾氣、語言、口頭推算和記憶功能等幾乎都沒有改變(圖4.9.5-1)。

衡量胼胝體切開術的效果常以Wilson制定的標準來判斷:①優秀,癲癇發作頻率和(或)嚴重度減輕80%以上;②良好,癲癇發作頻率和(或)嚴重度減輕50%以上,或發作型式改變;③尚可,癲癇發作頻率和(或)嚴重度減輕25%~50%;④無效或惡化。

不論分期或一期全部切開胼胝體後,約80%~90%的病人其失張力性(跌倒發作)、強直性或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可完全停止或顯著減少。而在部分切開胼胝體術後經長期隨訪中,只有50%左右的病人癲癇發作得到控制

目前多主張採用胼胝體前部切開術,無效時再二期手術切開胼胝體後部。胼胝體前部和後部切開的解剖關係見(圖4.9.5-2,4.9.5-3)。

8 適應

胼胝體切開術適用於:

頑固性癲癇,有失張力性、強直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額葉癲癇,多竈性癲癇嬰兒偏癱,Lennox-Gastaut綜合徵。某些無定位竈的複雜部分性發作癲癇

9 禁忌症

1.能夠切除癲癇起源竈的病人。

2.嚴重的智能障礙者爲相對禁忌證。

10 術前準備

1.多次EEG檢查(至少3次),證實有癲癇樣異常放電,但又無可切除致癇竈者。

2.CT或MRI檢查。

3.腦血管造影,排除血管病變。瞭解靜脈的部位,以便術中中央靜脈不受損傷

4.神經心理學檢查,如WAIS等。

5.停用抗癲癇藥1~2天。

11 麻醉體位

全麻。行胼胝體前部切開用仰臥位,行胼胝體後部切開時,要用俯臥位

12 手術步驟

12.1 1.胼胝體前部切開術(anterior callosotomy)

(1)於右額冠狀縫前2.5cm處做一與矢狀竇垂直的直線切口,長約10~11cm,其1/3的切口跨過中線(圖4.9.5-4)。但對右大腦半球佔優勢的病人或有顯著的左半球病變的病人,可偏於左額部做切口

(2)用自動牽開器牽開頭皮(圖4.9.5-5)。在冠狀縫前環狀切開顱骨膜,用直徑5cm的環鑽(圖4.9.5-6)鑽開顱骨,骨孔後緣剛好在冠狀縫處。環鑽直徑的2/3放在中線右側,取出顱骨盆。在切開頭皮或環鑽鋸骨時應靜脈快速滴注甘露醇液1g/kg及地塞米松10~20mg。矢狀竇上出血明膠海綿覆蓋止血。但亦多采用中線旁骨瓣開顱的方法

(3)弧形切開硬腦膜,基底朝向矢狀竇,暴露右額葉表面,此時若腦不鬆軟,應行過度換氣使PCO2維持在3.3kPa(25mmHg),亦可穿刺腦室放出腦脊液暴露的皮質有橋靜脈進入矢狀竇時,應電凝切斷(圖4.9.5-7)。

(4)手持牽開器,向外牽拉右額葉,沿大腦鐮進入大腦縱裂,仔細分離兩扣帶回之間的粘連,通常很易分開。但當病人曾有外傷感染史時分離相當困難,此時需在顯微鏡下仔細操作,注意不要誤認扣帶回爲胼胝體。繼續向深部分離即可找到胼胝體周圍動脈,將動脈向兩側牽開(圖4.9.5-8)。看清動脈之下呈白色光澤的胼胝體暴露出所需切開的胼胝體長度。

(5)用雙極電凝處理胼胝體表面的小血管,用直剝離子從後向前切割胼胝體纖維,直至看到藍色半透明室管膜爲止。其膝部和嘴部的纖維可用細吸引器切割。若嚴格沿胼胝體中線切開(圖4.9.5-9),即可進入透明隔腔,可避免進入側腦室。切開胼胝體的前2/3或全長的80%,長度爲5~8cm。

(6)嚴密縫合硬腦膜,骨盤復位,縫合骨膜,頭皮分兩層縫合,頭皮下放橡皮片引流24h。

12.2 2.胼胝體後部切開術(posterior callosotomy)

於頂骨隆凸平面做一直線切口,與胼胝體前部切開時切口和環鑽的部位一樣見圖4.9.5-4。頂葉表面進入矢狀竇的引流靜脈不能切斷,儘可能在其前或後進入縱裂,將右頂葉向外牽開。顯露出胼胝體後部,此一步驟常比胼胝體前部切開時容易,因爲有較寬的大腦鐮阻止了兩扣帶回之間的粘連,放入牽開器即可達胼胝體壓部。不管以前是否做過胼胝體前部切開,切開胼胝體後部時通常是從壓部的後緣向前切開胼胝體,並將其下的海馬連合切開。其餘步驟同胼胝體前部切開術。

13 中注意要點

1.注意保護迴流入上矢狀竇的主要橋靜脈,勿損傷中央溝靜脈

2.避免傷及大腦動脈的分支。

3.勿穿破腦室頂部之室管膜,如有破裂,應緊密縫合硬腦膜,防止腦脊液漏的形成。

4.儘可能在腦鬆軟狀態下進行手術,勿強力牽拉額葉的內側面,造成腦組織損傷

5.勿損傷胼胝體壓部後緣的Galen靜脈,需妥加保護。

6.勿將扣帶回誤認爲胼胝體

7.嚴格沿胼胝體中線切開。

14 術後處理

1.術後1~2天肌注安定和苯巴比妥,防止手術後血抗癲癇藥物濃度減少,引起癲癇大發作。次日可口服抗癲癇藥,藥量同術前。半年至1年後根據癲癇發作情況及EEG變化,酌減藥量。

2.給予激素地塞米松)。定時行腰椎穿刺,放出血腦脊液,減輕對腦室刺激

3.術後應定期進行EEG及神經心理學檢查

4.若術後1~2個月內癲癇發作仍無好轉,應考慮行全部胼胝體切開,二期手術通常在2~6個月後進行。

15 併發症

1.急性失連合綜合徵(acute disconnection syndrome)  表現爲緘默,左側失用(常誤認爲偏癱),左半視野忽視徵(常誤認爲偏盲),左側肢體乏力。雙側巴彬斯基徵陽性,雙側腹壁反射消失,有強握反射。左上肢肌張力減退,並有命名不能現象,以及尿失禁眩暈等。可持續數天至數月後自行恢復。常併發於全部胼胝體切開術後,並且症狀發生突然和呈持久性。

2.無菌腦室炎切口感染

3.腦水腫腦梗死

4.後部失連合綜合徵  常在胼胝體後部切開後發生,爲感覺性失連合綜合徵,由於感覺輸入爲雙側性,故無重要意義。

5.裂腦綜合徵(split brain syndrome)  兩半球的感覺及運動功能喪失連繫,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喫飯、購物等)幾乎完全喪失,隨着時間推移大多數病人逐步好轉,極少數爲永久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