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間孔神經阻滯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ng zhuī zhuī jiān kǒng shén jīng zǔ zhì shù

3 適應

頸椎椎間孔神經阻滯術適用於:

1.頸2~4神經阻滯用於頸部手術麻醉

2.頸2神經阻滯用於治療頸源性頭痛

3.頸4~7神經阻滯用於治療頸椎病、頸部根性神經痛、頸椎關節病、肩臂綜合徵肩周炎

4.頸部外傷疼痛及頸、上胸部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

5.在影像顯示器或神經定位刺激器下,用甾體抗炎藥或神經損毀藥進行頸神經根阻滯,可治療相應神經支配區的頑固性根性痛或癌性疼痛

4 禁忌

1.頸部畸形

2.頸部巨大腫物。

3.氣管受壓移位。

4.局部皮膚及軟組織性病變或結核

5 準備

1.患者準備  體位坐位仰臥位(肩下可酌墊薄枕),頭轉向健側。

2.體表定位  先令患者抬頭,摸清胸鎖乳突肌位置,於胸鎖乳突肌後緣畫一線。通常以頸椎橫突位置來反映頸脊神經的體表標誌。用手指按壓可觸摸到橫突,同時患者可有酸脹感。

(1)頸2橫突: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乳突下1cm、後1cm處,相當於下頜角水平。

(2)頸3橫突:頸2橫突與頸4橫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連線中點處,相當於舌骨水平或頸2橫突下方2cm處。

(3)頸4橫突: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與頸外靜脈相交點上1cm左右處,相當甲狀軟骨上緣。

(4)頸5橫突:頸4橫突與頸6橫突在胸鎖乳突肌後緣連線中點。

(5)頸6橫突:爲頸椎中最爲明顯、最易捫及的橫突,緊靠鎖骨上方,相當環狀軟骨水平。

依上述橫突位置確定擬阻滯的椎間孔,並畫上標誌。

6 方法

1.術者戴無菌手套,常規皮膚消毒,並於擬阻滯的標誌位置作局麻皮丘。

2.採用長5cm、7號穿刺針。

3.穿刺時用左手固定好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在頸部側面與皮膚垂直進針,直至觸及橫突後結節,即最接近皮膚的骨性標記。一般進針2~3cm。此時患者多有酸脹感覺,稍將針退出2~3mm,再沿頸椎結節向前呈15°~30°角緩慢進針5mm,如接近或刺中神經根時可出現異感。回抽無血、無腦脊液後即可注入藥物。臨牀應用表明,即使未出現異感也可以注藥,增大藥量可擴展至上下兩個椎間孔的阻滯效果。

4.頸2橫突位置較深(3~4cm),遇肥胖患者進針可能更深,但均以手感刺中橫突後結節爲準。

5.藥物劑量  欲行手術麻醉時每點注射2%利多卡因4~6ml或0.5%布比卡因3~5ml。用於疼痛治療,每點可注射0.5%利多卡因4~6ml。根據病情需要可酌情加入地塞米松2~3mg,維生素B12100~200μg。

7 注意事項

1.注藥前要反覆回吸,無血液時方可注藥,防止局麻藥毒性反應。另外,頸部血管豐富,局麻藥吸收較快,故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反應,一旦出現神志異常,應立即終止注藥,並給予對症緊急處理。

2.如進針過深、偏於內側或藥量過大,容易造成喉返神經麻痹,出現聲音嘶啞、失音呼吸困難,頸交感神經受阻滯時可出現霍納徵。

3.膈神經麻痹  膈神經主要由頸4神經組成,同時也接受頸3和頸5脊神經部分纖維,因此施行頸椎間孔神經阻滯時,常可累及膈神經,使其活動度降低,嚴重時呼吸困難胸悶,甚至出現輕度發紺,雙側阻滯時症狀更爲明顯。應及時給氧、輔助呼吸、增強肋間活動,以維持足夠的通氣量。

4.操作中注進針方向,避免自下而上或與椎間孔平行穿刺,防止進針過深等,以免誤入蛛網膜下隙或硬膜外隙造成全脊麻等極爲嚴重的併發症。嚴格執行注藥前反覆回抽、無腦脊液後方可注藥的原則。

5.頸部血管豐富,穿刺過深或位置不準確、操作粗暴均可致血管損傷,引發出血血腫損傷椎動脈,有時還會出現眩暈症狀血腫形成會壓迫頸動脈、頸靜脈氣管組織

6.術中出現心動過速多由腎上腺素吸收迷走神經阻滯所致,故阻滯前應少用或不用阿托品,對精神緊張者可適當予以鎮靜劑。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