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闊肌和大圓肌移位術

手術 分娩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手術 分娩性臂叢損傷的晚期上肢功能重建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èi kuò jī hé dà yuán jī yí wèi shù

2 英文參考

transfer of latissimus dorsi and teres major

5 ICD編碼

83.77

6 概述

背闊肌和大圓肌移位術用於分娩臂叢損傷的晚期上肢功能重建分娩臂叢損傷的晚期上肢功能重建手術主要涉及肩關節、肘關節及腕關節功能重建

臂叢神經產傷與成年人臂叢神經撕脫傷比較受傷力相對輕,多爲部分損傷,傷處多保持神經連續性,神經再生能力強,大多數功能恢復良好。由於臂叢神經各部分損傷程度不同,儘管神經再生較好,但並不同步,造成肩周肌力恢復不平衡肩關節遺留功能障礙,多表現爲肩關節呈內旋攣縮畸形和外展、外旋功能受限;屈肘功能喪失及腕關節功能的障礙。

手術方式選擇:1~2歲選擇攣縮肌肉鬆解術,2~5歲選擇肌腱移位術,5歲以上尤其合併肩關節骨性改變,選擇骨性手術。對合並關節脫位疼痛、不穩定者須行截骨或關節融合術。正確的術式設計、術後處理和康復鍛鍊是確保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

動力肌的切取:傳統肌肉移植是在直視下切取肌肉。在供區留下長的、從美容角度不能接受的瘢痕,而使病人對臨牀效果的滿意度下降。爲了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逐漸興起應用內鏡切取供肌,取得良好效果。Doi等報道應用內鏡切取股薄肌重建肢體功能取得成功。其優點是手術瘢痕小,特別適用於小兒和女性,但比常規手術直觀切取肌肉需要時間長。Lin用內鏡切取背闊肌22例、股薄肌16例,用傳統方法切取背闊肌26例、股薄肌22例,比較發現兩組在術中出血、術後血腫的發病率和供區傷口感染率無統計學意義。用內鏡這種微創技術,可在40min內切取股薄肌,是一種安全、相對簡單的技術,並使病人疼痛減輕,早期活動肢體,滿意度明顯提高。

可選擇利用的動力肌:隨着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和對肌肉血管神經解剖瞭解的更加深入,可選擇利用的動力肌越來越多,有背闊肌、股薄肌、胸大肌尺側腕屈肌、股直肌、指淺屈肌及胸鎖乳突肌等。

移植(位)肌肉比較移植(位)不同的肌肉,可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術前必須掌握各肌肉的特點、適用範圍,才能達到良好的功能恢復。Berger認爲在屈肘功能背闊肌移位能提供最強力量,其次是肱三頭肌移位。Egger也支持這種觀點。Strafan發現用背闊肌移位的能完全恢復屈肘功能,肱三頭肌移位效果也較好。

影響功能恢復的因素:①神經支配的影響:恢復移植(位)肌肉功能的首要條件是恢復肌肉神經支配,因此選擇適宜的神經支配移植(位)肌肉,對前臂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Chuang選用肌皮神經肋間神經副神經支配重建屈肘功能的遊離肌肉,據醫學研究委員會的評價系統判定結果,肌力4級爲成功,結果用肌皮神經支配組最好,其次是肋間神經支配組,副神經支配組最差。另外,還與吻合技術、受區神經類型有關,單純運動神經混合神經好。②肌肉動力學特性對功能恢復的影響:只有在適合的張力下移植(位)肌肉的收縮力可達最大。從生理學認爲:肌肉生理靜息長度爲能產生最大收縮力的最適長度,因此必須估計供肌的生理靜息長度和受區的所需長度。Chuang認爲在重建屈肘功能時,移植(位)肌肉的近端固定在喙突,術後功能恢復滿意;若移植(位)肌近端固定在鎖骨,效果不佳。另外,功能恢復還與肌力與運動幅度能否達到受區需要有關。肌力由肌纖維的橫截面積、運動幅度、肌纖維或肌束的長度來決定。股薄肌的肌纖維很長,橫截面積中等,其收縮幅度大,但肌力有限。所以,據受區的需要移植(位)肌肉動力學特性未選擇合適的肌肉移植,對功能恢復相當重要。③上肢關節協調活動對上肢功能的影響:在上肢的整體功能中,肩、肘、前臂、腕、手爲統一體。當肩關節不穩定,不能外展時,肘關節功能不能充分發揮,能屈肘,但前臂不能旋後;處於固定的旋前位時,腕、手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因此,爲了使重建的上肢功能得到最大恢復,必須綜合考慮肩、肘、前臂的功能重建手術方法

總之,恢復移植(位)肌肉血液供應是功能恢復的基礎,而神經支配和張力平衡原則是功能恢復的關鍵,要獲得滿意功能,三者缺一不可。

7 適應

背闊肌和大圓肌移位術適用於:

1.臂叢神經上臂型損傷後,遺留肩關節內旋內收畸形,其主動外旋<20°、外展<60°。但被動外旋外展活動接近正常。

2.背闊肌和大圓肌肌力正常,肌力3級以上。

3.年齡>2歲者。

8 禁忌症

1.肩關節已出現半脫位脫位者。

2.手部感覺運動障礙嚴重者。

3.三角肌肌力不足3級者。

9 術前準備

1.常規攝肩關節側位X線片,除外肩關節脫位脫位

2.如肩關節內旋內收攣縮畸形嚴重者,應進行被動活動練習或用系列石膏矯形。有時須先做胸大肌止點腱鬆解術。當肩關節被動外旋外展活動接近正常後,方可行此手術。

10 麻醉體位

全身麻醉仰臥位,但術側肩下須墊枕抬高。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36.3.2-1~12.36.3.2-3)。

11 手術步驟

1.切口  沿三角肌和肱三頭肌間隙做縱行切口,長約8cm。切口近端應起自岡下肌肌腱止點處,以便清楚地顯露肩袖。切開皮膚及深筋,分離三角肌和肱三頭肌長頭間隙,並把其牽向兩側。注意仔細操作,切勿損傷神經、腋神經和旋肱後血管(圖12.36.3.2-4)。

2.在肱三頭肌長頭外側,尋找背闊肌和大圓肌肌腱,並在其上點處切斷。繼之向肌腹側稍加遊離,把它們從肱三頭肌長頭前方拉出,置於該肌的後面(圖12.36.3.2-5)。

3.沿三角肌後緣向近端分離,顯露肩袖即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止點腱,於該腱近肱骨處做兩個縱形切口。兩切口間保留1.5~2.0cm的完整肌腱(圖12.36.3.2-6)。

4.將肩關節充分外展外旋,把背闊肌和大圓肌肌腱穿入肩袖近端縱切口,從遠端切口拉出並與自身縫合固定。使背闊肌、大圓肌由內旋內收功能轉變成外旋外展作用。最後分層縫合切口(圖12.36.3.2-7)。

12 中注意要點

1.在分離肱三頭肌長頭和三角肌後緣間隙時,務必仔細操作,避免損傷其深面的橈神經和四邊孔內的腋神經和旋肱後動、靜脈

2.當分離三角肌後緣的近端後,如仍不能滿意的顯露肩袖,可將三角肌在中後1/3處做縱行切開並牽向兩側,能更好地顯露肩袖。再把背闊肌和大圓肌肌腱通過三角肌後1/3肌纖維深面,固定到肩袖上。

13 術後處理

背闊肌和大圓肌移位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應用肩人字石膏肩關節外展90°、外旋90°、前屈20°,肘關節屈曲80°~90°及前臂功能位固定3周。

2.術後3周將肩人字石膏剖開,白天進行肩關節外展外旋和內收內旋功能練習功能練習間期和夜間用肩人字石膏固定,持續3~6個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