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節參

養心益智 中藥材 根及根莖類 益氣昇陽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ú jíe shēn

2 英文參考

panacis japonici rhizom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Panacis Japonici(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Japanese ginse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竹節參中藥名,出自《本經逢源》,爲《本草蒙筌》記載的人蔘蘆之別名[1]。爲五加科植物竹節參Panax japonicus C. A. Mey. 的乾燥根莖[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Rhizoma Panacis Japonici(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Japanese ginseng(《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竹節參[3]

7 來源

五加科植物人蔘 Panax ginseng C. A. Mey.的根莖[3]

8 性味

甘、苦,溫[3]

9 功能主治

功在湧吐,昇陽,益氣昇陽,養心益智[3]。主治脾虛久瀉脫肛神疲乏力心悸失眠低血壓[3]

10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研末服[3]

11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多種人蔘皁苷[3]

12 竹節參的藥典標準

12.1 品名

竹節參

Zhujieshen

PANACIS JAPONICI RHIZOMA

12.2 來源

本品爲五加科植物竹節參Panar jaPonicus C.A. Mey.的乾燥根莖。秋季採挖,除去主根和外皮,乾燥

12.3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彎曲,有的具肉質側根。長5~22cm,直徑0.8~2.5cm。表面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緻密的縱皺紋及根痕。節明顯,節間長0.8~2cm,每節有1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氣微,味苦、後微甜。

12.4 鑑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爲2~10列細胞。皮層稍寬,有少數分泌道。維管束外韌型,環狀排列,形成層成環。韌皮部偶見分泌道。木質部束略作2~4列放射狀排列,也有呈單行排列;木纖維常1~4束,有的纖維束旁有較大的木化厚壁細胞。中央有髓。薄壁細胞中含衆多草酸簇晶,直徑17~70μm,並含澱粉粒。

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木纖維成束,直徑約25um,壁稍厚,紋孔斜裂縫狀,有的交叉呈人字形。草酸簇晶多見,直徑15~70μm。梯紋導管、網紋尋管或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70μm。樹脂道碎片偶見,內含黃色塊狀物。木栓組織碎片細胞呈多角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壁厚。澱粉粒衆多,多單粒,呈類圓形,直徑約10μm,或已糊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水5~10滴,攪勻,加水飽和的正丁醇10ml,密塞,振搖約10分鐘,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硫酸與30%乙醇(1—20)的混合溶液10ml,加熱迴流2小時,用三氯甲烷20ml振搖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用水10ml洗滌,棄去水液,三氯甲烷液蒸於,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對照品、人蔘二醇對照品、人蔘三醇對照品,加甲醇分別製成每1ml含齊墩果酸2mg,人蔘二醇、人蔘三醇各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5)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2.5 檢查

12.5.1 水分

不得過13.0%(附錄ⅨH 第一法)。

12.5.2 灰分

不得過8.0%(時錄ⅨK)。

12.6 竹節參飲片

12.6.1 炮製

用時搗碎。

12.6.2 性味歸經

甘、微苦,溫。歸肝、脾、肺經

12.6.3 功能與主治

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祛痰止咳,補虛強壯。用於癆嗽咯血,跌撲損傷咳嗽痰多,病後虛弱。

12.6.4 用法與用量

6~9g。

12.6.5 貯藏

通風乾燥處,防蛀。

12.7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29.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