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引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手術名稱

胎頭吸引術

2 別名

application of vacuum extraxtion;真空吸引術;vacuum extraction

3 分類

產科/產科手術

4 ICD編碼

72.7901

5 概述

胎頭吸引術是利用負壓作用,使胎頭吸引器吸附在胎頭上,通過牽引吸引器,協助胎兒娩出的手術。其操作較簡單,容易掌握,便於推廣,但牽引力不及產鉗。

6 胎頭吸引器

常用的胎頭吸引器有3種:

1.金屬喇叭型胎頭吸引器。有2種形態:一種爲牛角形(圖11.2.4-1),用於胎頭較高位時;一種爲錐形(圖11.2.4-2),用於胎頭較底位時。其主要結構是一個金屬空筒,大徑端直徑爲6cm,外包橡皮套,可緊貼於胎頭部,小端頂部有一金屬圈,用於牽引。小端兩側各有一短牽引柄,其中一側爲空心管,與吸引器內腔相通,外端接負壓裝置。

2.金屬杯狀胎頭吸引器。呈淺口杯形,杯深2cm,杯口爲胎頭端,直徑6cm,牽引端呈管狀,與杯心相通,可套上膠皮管與抽氣裝置連接。在杯心底部有一活動“護板”,用來保護胎頭以減少損傷(圖11.2.4-3,11.2.4-4)。

3.硅膠喇叭形胎頭吸引器。由硅膠製成。外形類似喇叭,有雙層壁,在內壁上有多數小孔(圖11.2.4-5),與頂端牽引柄管腔相通,可使負壓均勻地分佈在胎頭上,以減少對胎頭的損傷

胎頭吸引器的負壓:

胎頭吸引術是利用負壓將胎頭吸引器附着在胎頭上,通過牽引,達到協助娩出胎兒的目的。因此,正確掌握負壓十分重要。如所用的負壓過小,吸引力弱,胎頭吸引器容易滑脫,如負壓過大,胎頭容易損傷。通常胎頭吸引器使用的負壓爲37.24~46.55kPa(280~350mmHg),相當於0.4~0.5kg/cm2。如用電動負壓吸引器抽負壓,可將負壓調節到所需刻度。如用50~100ml注射器抽負壓,雖各種類型胎頭吸引器容積不同,但經計算,每次抽出的空氣量爲該胎頭吸引器容量的1/2時所形成的負壓相等。現將不同胎頭吸引器抽氣次數與所形成負壓強列表(表11.2.4-1)。每次抽氣量均按實際所抽到的刻度計算,而不按鉗夾膠皮管後注射器芯退回去的刻度計算。

7 適應

胎頭吸引術適用於:

1.縮短第二產程 因妊娠合併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剖宮產史或子宮瘢痕,不宜在分娩時屏氣者及有輕度胎兒窘迫者。

2.第二產程延長 因特續性枕橫位或枕後位,宮縮乏力等原因,可能或已經發生第二產程延長者。

3.子宮瘢痕 剖宮產史或子宮手術史,在第二產程子宮收縮力增強,易引起瘢痕撕裂者。

4.持續性枕後位持續性枕橫位 胎頭內旋轉受阻,徒手旋轉不成功,需要旋轉牽出胎頭者。

5.胎兒有宮內窘迫可能者

8 禁忌症

1.骨盆狹窄或頭盆不稱。

2.顏面位、額位、高直位,或其他異常胎位。

3.嚴重胎兒窘迫

9 必備條件

1.胎兒存活。

2.無明顯頭盆不稱,胎頭已入盆。

3.宮口已開全。

4.胎頭雙頂徑已達坐骨棘平面,先露骨質部已達坐骨棘下3cm或以下。

5.胎膜已破,胎膜未破應先行人工破膜術

10 術前準備

1.陰道檢查宮口開全,胎頭雙頂徑達坐骨棘水平以下,骨質最低部在坐骨棘水平下3cm,才能行胎頭吸引術

2.如宮縮較弱,可點滴縮宮素加強產力。

3.準備及檢查胎頭吸引器及負壓裝置。

4.必要時,行會陰側切術。

11 麻醉體位

一般經產婦不需麻醉,初產婦會陰較緊者,可行單側或雙側陰部神經阻滯。手術體位膀胱截石位

12 手術步驟

1.如爲枕後位或枕橫位,可先行手轉胎頭術

2.放置胎頭吸引器 將吸引器大端塗以滑潤劑,術者以左手示指及中指撐開陰道後壁,右手持吸引器,將大端經陰道後壁送入,其後緣抵達胎頭頂部。然後,左手示、中指掌面向外,撥開陰道右側壁,使大端側緣滑入陰道內,繼而手指向上托起陰道前壁,使吸引器前壁滑入。最後以右手中、示指拉開陰道左側壁,使整個吸引器大端滑入陰道內,與胎頭頂部緊貼(圖11.2.4-6)。

3.檢查胎頭吸引器附着位置 用左手將吸引器大端緊扣在胎頭上,右手示、中指沿吸引器大端邊緣觸摸(圖11.2.4-7),瞭解是否有陰道壁或宮頸組織夾入吸引器與胎頭之間,如有,應予以推開。

4.抽吸負壓 術者用左手保持吸引器正確位置,開啓電動吸引器,或用注射器抽氣,使負壓達37.24~46.55kPa(280~350mmHg),最大不超過500mmHg,然後鉗夾膠皮管,以保持胎頭吸引器內負壓,或用電動吸引器持續吸引亦可(圖11.2.4-8)。負壓形成後,胎頭頂部形成產瘤(圖11.2.4-9),術者再以右手示指檢查胎頭吸引器與胎頭間無產道軟組織夾入後(圖11.2.4-10),開始牽引。

5.牽拉吸引器 於宮縮及產婦屏氣時開始牽引,先向下向外協助胎頭俯屈,如胎方位爲枕左前或枕右前位,在牽引時,應順勢旋轉胎頭,當胎頭枕部抵達恥骨聯合下方時,逐漸向上向外牽引,使胎頭逐漸仰伸,待雙頂徑娩出時,解除負壓,輕輕取下胎頭吸引器,胎額、鼻及頦相繼娩出(圖11.2.4-11,11.2.4-12)。

若一次宮縮胎頭未娩出,在宮縮間隙期可輕輕保持原有牽引力,待下次宮縮時再繼續牽引,以助胎兒娩出。

6.檢查產道有無撕裂,常規縫合會陰

13 中注意要點

1.胎頭吸引器位置必須安放正確,抽吸負壓達所需要求,待產瘤形成後再牽引。

2.在牽引中胎頭吸引器發生漏氣或滑脫時,其原因可能是:①負壓不足或牽引過早,產瘤尚未形成;②牽引力過大或牽引方向不當;③骨盆狹窄、胎方位不正、先露部過高或產力不足,而導致胎頭下降受阻。

胎頭吸引器滑脫次數越多,胎頭損傷越重,當發生滑脫時,應檢查原因,予以調整。滑脫2次以上,應改用其他方式助產。

3.牽引持續時間與胎頭損傷嚴重程度呈正比,如牽引10min仍不能結束分娩時,應即時改用產鉗術剖宮產術

4.胎頭吸引器負壓不宜過高,負壓愈大,胎頭損傷愈重。

5.胎頭吸引術操作簡便,容易掌握,但與產鉗不同,產鉗的着力點在胎頭骨質部,而胎頭吸引器着力點爲胎兒頭皮,其承受牽引力及旋轉力有限,如用力過大,可產生胎頭頭皮水皰、擦傷、撕裂傷,頭皮下及骨膜下血腫,顱內出血,甚至導致新生兒死亡。亦可因吸引器與胎頭間夾入產道軟組織,引起嚴重撕裂傷。因此,應正確掌握適應證。

14 術後處理

胎頭吸引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新生兒出生後要少搬動,並給予維生素K112mg肌內注射,預防顱內出血

2.有較大產瘤、頭皮損傷、頭部血腫或顱內出血,應及時處理。

3.如操作時間長,新生兒產婦均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5 併發症及其處理

15.1 產婦併發症

⑴宮頸裂傷:多因宮口未開全造成,陰道檢查時要確定宮口開大情況。

⑵外陰陰道裂傷:多由會陰切口過小或陰道組織彈性差所致,必要時應行充分的會陰側切。

陰道血腫:由於陰道壁被吸入吸頭器所致,旋轉吸引器後必須仔細檢查,排除軟組織受壓,血腫不大時可不必處理。

15.2 胎兒併發症

頭皮血腫:負壓過大或牽引力過大,牽引時間過長所致,多於一個月內自然吸收,無需特殊處理,避免穿刺揉搓血腫,防止感染。如頭皮血腫迅速增大,有活動出血者應切開止血

⑵顱內出血:按新生兒顱內出血處理。

顱骨損傷:和吸引負壓過大或牽引力過猛有關。多爲顱骨線性骨折,可自愈不需處理,罕見的凹陷性骨折可影響腦組織,應行手術治療。

母嬰併發症均可用良好、規範的操作加以避免,所發生損傷輕微,多不需特別處理。

16 胎頭吸引術產鉗術比較

產鉗與胎頭吸引術兩者在臨牀上廣泛應用,適應證相仿,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或偏廢,應根據條件及分娩進展情況,合理選擇,規範操作,才能達到良好的的臨牀效果。胎頭吸引術操作簡便,容易掌握,放置時不需越過胎頭及深入產道深處,因此不易造成產道軟組織損傷感染機會少,牽引時旋轉不受限制,可將枕後位及枕橫位胎頭轉至枕前位,最適於持續性枕後位及枕橫位徒位旋轉胎方位失敗者。產鉗操作手術技巧要求較高,術者可控制胎兒娩出,緊急情況需及時將胎兒娩出者,應首選產鉗助娩,胎頭吸引術失敗2次者可改用產鉗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