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回醫正骨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āng shì huí yī zhèng gǔ

張氏回醫正骨專科距今已有130餘年歷史,傳承歷時4代。遠在清朝同治年間,張氏祖輩就揹着藥箱走街串巷在民間行醫看病,以其良好的療效,在民間一直享有較高聲譽。其治療方法、外敷用藥,在回族醫藥專著《海藻本草》、《回回藥方》中均有記載。

張氏回醫正骨回族醫藥發展至今的傳承與延續。其精髓是家傳正骨手法和祖制正骨祕方。其第三代傳人張寶玉在寧夏銀川市、吳忠市創建了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填補了中國西部沒有回醫回藥骨傷醫院的歷史空白,爲回族骨傷醫藥的研究、開發搭建了平臺。張寶玉在治療各類骨傷疾病時,以不破壞骨折部位的血運爲原則,倡導不開刀,不打石膏不用金屬穿刺牽引,不傷元氣,療程短,使骨傷患者免受手術痛苦。

在40年的行醫過程中,張寶玉總結了許多檢查、治療手法,並形成了一整套治療方法,包括手模法、提拉法、推倒法、對接法按壓法等。張氏回醫正骨治療骨折採用“手法接骨個性化,手法復位和回族藥物相結合,固定與功能鍛鍊相結合……”的診療理論和方法。他結合自己40多年的臨牀經驗,研製出骨傷外用膏“活血化瘀回藥膏”、“接骨續筋回藥膏”,已被自治區藥監局批准註冊,並投入醫院製劑生產,用於臨牀,對促進骨折癒合、消腫止痛有良好效果,也使民族藥走上了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提高了回藥膏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有效性。

回族傳統醫學主張“四元素”與“四性”對人體交互作用,決定人體四體液”的平衡(健康)和失衡(疾病),針對不同疾病使用丸、散、膏、丹,並實施調擦、拔火罐推拿正骨刮痧食療等獨特方法張氏回醫正骨在治療骨傷時,依循祖訓,又有自己的發展創新。他們採用手法復位與接骨法,以及祖傳祕方配製的丸、散、膏、丹,並配合回族刮痧養生食療等療法,療效良好。

張氏回醫正骨融入了中醫傳統優秀遺產、西醫骨科理論,擺脫了西醫“骨折治療上不靠藥物只靠時間”觀念,崇尚自然養生

2 張氏回醫正骨的傳承

張氏回醫正骨歷經四代人的傳承和不斷完善,已成爲回族醫藥在寧夏的文化象徵和典型代表之一。

張氏回醫正骨創始人是張華坤。他是清朝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的大阿訇(伊斯蘭教教職稱謂,意爲“教師”、“學者”),熟知回族民間醫藥,平日用大拱北醫術爲周邊各族羣衆治病療疾,爲人處事受人稱道。

第二代傳人張成仁,從16歲起跟隨父親張華學習回族傳統醫學正骨術,並在民間行醫看病。他一生專心致力於回族正骨醫學,以診治跌打損傷及各類外科瘡瘍雜症爲主,採用正骨手法藥物兼施,善於處理各種頑疾,逐步形成張氏回醫正骨醫學框架。

張氏回醫正骨是在第三代傳人張寶玉手中得以真正發展壯大。他自16歲起在父親教導下從事回族醫學正骨醫療,1986年在吳忠創建張寶玉回醫正骨醫院;2003年在銀川創建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並任院長。這是中國西部唯一的回族醫學骨傷專科醫療實體。由於他長期在馬蓮渠一帶行醫看病,當地百姓稱他爲“接骨神醫”、“妙手張接骨”、“馬蓮渠張接骨”。2005年,張寶玉被自治區衛生廳、人事廳確定爲自治區第一批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7年,張氏回醫正骨又被列爲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項目。2007年張寶玉傳統回醫骨傷專科醫院及張寶玉院長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爲“全國優秀民營中醫醫院”及“全國優秀民營中醫醫院院長”。

如今,張寶玉的3個兒子張金東、張金海、張金壘都已繼承祖業,成了張氏回醫正骨的第四代傳人。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