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胃脘痛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學 中醫辨證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xū wèi wǎn tòng

2 英文參考

stomachache with yin asthe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陰虛胃脘痛爲病證名[1]

4 病因病機

多由病延日久,或鬱火傷陰所致[1]

《醫宗己任編·四明心法》:“又有一種胃脘痛,是陰虛症將成,須認明白。”

5 症狀

症見脘痛時作,纏綿難愈,舌紅口乾,時或嘈雜大便乾結等[1]

6 治療

治宜養陰和胃,佐以泄肝,切忌香燥疏氣,愈疏愈甚[1]。方用一貫煎芍藥甘草湯[1]

7 關於胃脘痛

胃脘痛爲病名[2][3]。即胃痛[3]。亦稱脘痛、心下痛心痛[3]。由於痛處近心窩部,所以古時亦稱心下痛心痛[3]。是指以胃脘部經常性疼痛爲主的病症[3]。出《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

7.1 症狀

上腹部近心窩處疼痛[3]

7.2 病因病機

引起胃痛的原因,常見的有肝氣犯胃脾胃虛寒兩種[3]

多因七情鬱結,勞累過度及飲食不節所致[3]

7.3 辨證分型

寒熱虛實之分[3]。亦有虛實錯雜,寒熱相兼者[3]。文獻有胃氣痛肝胃氣痛陰虛胃脘痛氣鬱脘痛火鬱胃脘痛積熱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動脘痛積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內傷胃脘痛等記載[3]

臨牀上,胃脘脹滿、噯氣頻作、痛連脅肋嘔逆酸苦、苔薄白而脈弦者,多屬肝氣犯胃型,爲實證[3]。症見胃脘隱痛、按之略減、喜暖惡涼、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軟者,多屬脾胃虛寒型,屬虛證[3]胃痛日久,可兼見口乾舌燥等胃陰不足證及胃痛如刺、吐血或便如柏油等瘀血凝滯證[3]。本病常見於胃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3]

7.4 鍼灸治療

7.4.1 體針

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等穴爲主[3]肝氣犯胃者加太沖期門,均瀉;脾胃虛寒者加灸脾俞胃俞章門,均補;瘀血凝滯者加膈俞三陰交胃陰不足者加太溪;痛甚加梁丘合谷食積內停加建裏胃熱內庭[3]

7.4.2 耳針

取胃、肝、下腳端神門、腦等穴[3]。每次選2~3穴,強刺激[3]

7.4.3 拔罐法

中脘脾俞胃俞等處於鍼灸後加拔火罐[3]。適用於虛寒胃痛[3]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2.

治療陰虛胃脘痛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